书画家老玉,本名玉明德,1945年生于山东济南的书香世家,自幼浸润于笔墨丹青之间,是当代中国画坛集诗、书、画、印于一身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艺术生涯跨越半个多世纪,从早年临摹古画的执着求索,到中年融汇中西的探索突破,再到晚年返璞归真的境界升华,始终以“传承文脉、开拓新境”为己任,其作品既有传统文人画的骨气与韵致,又饱含对时代生活的鲜活体悟,形成了独具“老玉风格”的艺术范式。
艺术历程:从笔墨启蒙到境界自成
老玉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祖父玉振声是民国时期的私塾先生,擅书法,尤爱小楷,幼年的老玉常伴祖父左右,日日临池不辍,于《九成宫》《玄秘塔》中打下坚实的书法根基,12岁那年,他偶然得到一部《芥子园画谱》,如获至宝,照着画谱中的山水、花鸟临摹,竟显出超乎同龄人的悟性,18岁时,他以优异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黑伯龙(山水)、于希宁(花鸟)等名师,系统学习传统绘画理论与技法,在校期间,他不仅精研范宽的雄浑、倪瓒的萧疏,更对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的箴言深有共鸣,常利用假期深入泰山、沂蒙山写生,用毛笔捕捉山川的四季晨昏,积累了数千幅速写与创作稿。
上世纪70年代,老玉进入山东省美术馆从事专业创作,这一时期他开启了“中西融合”的探索:一方面深入研究西方绘画的透视、光影与色彩,尝试将油画的写实语言融入山水画的空间营造;他拒绝对传统的简单复制,而是以书法用笔为骨架,以墨色变化为血肉,让山水画既有“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实景感,又有“气韵生动”的写意精神,80年代,他的作品《泰山旭日》入选全国美展,画面中他以篆书笔法勾勒山石轮廓,以浓淡墨色表现云雾的流动,既见泰山之雄,又显笔墨之韵,从此奠定了“以书入画、以画载道”的个人风格。
步入晚年,老玉的创作愈发沉静,他自称“从有法到无法”,不再刻意追求技巧的繁复,而是专注于“意境”的营造,近年来,他多以故乡的老街旧巷、寻常巷陌为题材,用简练的笔墨勾勒出市井生活的温情与诗意,如《泉城旧忆》系列,寥寥数笔便将曲水亭街的潺潺流水、垂柳拂岸的闲适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观者如临其境,心生共鸣。
艺术风格:书画同源,形神兼备
老玉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书画同源”的深度践行上,他常说:“书为画之骨,画为书之韵,二者如鸟之双翼,不可偏废。”他的书法以行草见长,兼及篆隶,笔力遒劲,气脉贯通,结字奇正相生,既有“二王”的秀逸,又含碑学的雄强,这种书法功底直接转化为绘画的独特语言:画山水时,他以行草的“飞白”笔法皴擦山石,线条刚柔并济,充满节奏感;画花鸟时,他以篆书的圆笔勾勒枝干,以隶书的方笔点染叶苔,形简而意足,例如他的《墨竹图》,竹干以中锋行笔,挺拔如书法之“竖画”,竹叶则以侧锋撇出,聚散有致,如草书之“使转”,整幅画“书意”盎然,尽显“竹君子”的风骨。
老玉的作品在题材与意境上,始终坚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传统,他笔下的山水,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壮阔,也有江南水烟的温润秀美;他笔下的花鸟,既有梅兰竹菊的清雅脱俗,也有寻常瓜果的生机盎然,但他并非简单描摹自然,而是融入自己的人生感悟与人文情怀,如《秋山问道图》,画面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山间小径上,一老者拄杖前行,似在寻访,亦似在沉思,构图上,他采用传统“高远法”,却以现代意识的留白打破空间的局促,让观者感受到“山外有山,景外有景”的深远意境。
在色彩运用上,老玉突破了文人画“水墨为上”的局限,尝试“墨彩相融”,他善用花青、赭石等传统矿物颜料,以墨为底,色为辅,让色彩在墨色的晕染中显得既沉稳又鲜活,如《荷塘清趣》,以浓墨画荷叶,淡墨勾荷茎,花青点染花瓣,赭石晕染水波,色彩清雅而不艳俗,营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之美。
代表作品与艺术影响
老玉的艺术生涯中,诞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泰山旭日》《秋山问道》《泉城旧忆》《墨竹图》等堪称代表作,以下是部分作品的简要赏析: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色 | 意境内涵 |
---|---|---|---|
《泰山旭日》 | 1982年 | 以篆书笔法勾勒山石,浓淡墨色渲染云海,旭日如丹,光芒四射。 | 表现泰山的雄浑气象与中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获全国美展优秀奖。 |
《秋山问道》 | 1995年 | 高远构图,云雾缭绕,山间小径蜿蜒,老者拄杖前行,笔法简练,意境深远。 | 传达“道法自然”的哲学思考,体现文人对精神家园的追求。 |
《泉城旧忆》 | 2010年 | 水墨写意,曲水、垂柳、老屋、石桥,线条流畅,墨色温润,充满生活气息。 | 以故乡记忆为载体,唤起人们对传统市井文化的怀念与珍惜。 |
《墨竹图》 | 2018年 | 行草笔法画竹,竹干挺拔,竹叶聚散,题款“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 | 以竹喻人,赞颂君子的高洁品格,是传统文人画精神的当代延续。 |
除了创作,老玉在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承上也贡献卓著,他曾在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院等多所高校任教,培养了大量书画人才;他多次参与“书画进校园”“非遗保护”等公益活动,深入基层普及书画知识;他还捐资设立了“老玉艺术基金”,资助青年艺术家创作,正如评论家所言:“老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书画家,更是一位文化的播火者,他用一生的实践,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社会评价:守正创新的“文人画守护者”
老玉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曾评价:“老玉的画,根植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他尊重古人,更尊重自己的感受,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传统文脉的延续,也看到了时代精神的注入。”收藏界则称其作品“既有收藏价值,又有文化内涵”,其画作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山东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并被作为国礼赠予外国元首。
对于自己的艺术追求,老玉曾说:“书画是心画,要写心,更要写时代,我这一辈子,就是在笔墨中寻找自己,也在笔墨中表达对这片土地的爱。”虽已年近八旬,他仍每日坚持作画、读书,笔耕不辍,用最纯粹的笔墨,诠释着中国书画的永恒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老玉的艺术风格中,“书画同源”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1:老玉的“书画同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用笔相通,他以书法的篆、隶、行、草笔法入画,如用篆书笔法画山石轮廓,用行草笔法画竹枝竹叶,让绘画线条充满书法的节奏与韵律;二是墨法相融,他讲究“墨分五色”,将书法中的浓淡干湿变化融入绘画,通过墨色的叠加与晕染营造画面层次;三是意境相生,他常以画配诗,诗书画印结合,题款内容与画面意境呼应,如《墨竹图》题“未出土时先有节”,既点明了画的主题,又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实现了“书为画魂”的艺术效果。
Q2:作为当代书画家,老玉如何在传承传统与开拓创新之间取得平衡?
A2:老玉的平衡之道可概括为“守正”与“创新”并重。“守正”即坚守传统书画的核心精神,如“以书入画”“气韵生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理念,他临摹古画、研习书法数十年,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创新”则体现在题材拓展与语言突破上,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梅兰竹菊、高山流水,而是将市井生活、故乡记忆等现代元素融入创作,同时在构图上吸收西方绘画的透视与空间意识,在色彩上尝试墨彩相融,让传统艺术更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他曾说:“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根基;创新不是背叛,而是生长,只有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