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杏绯(1923年-2022年),原名曾性初,回族,江苏南京人,是中国现当代杰出的工笔花鸟画家,新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她以毕生精力致力于工笔花鸟画的传承与创新,作品融汇南北画派精髓,兼具传统笔墨底蕴与时代审美气息,被誉为“画坛牡丹使者”和“回族艺术的瑰宝”。
早年经历与艺术启蒙
曾杏绯自幼生长于艺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祖父擅长书法,父亲曾佑安是民国时期南京小有名气的国画家,家中收藏的历代花鸟画作品成为她最早的启蒙教材,7岁起,她随父亲临摹《芥子园画谱》,从勾勒线条到设色敷彩,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1938年,日军侵华迫使全家迁往重庆,在中央大学艺术系旁听时,她有机会师从陈之佛、傅抱石等名家,系统学习工笔花鸟画的技法理论与创作理念,陈之佛先生“师法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主张,对她影响尤为深刻,让她认识到工笔画不仅要精于技法,更要传达对生命的感悟。
1945年抗战胜利后,曾杏绯回到南京,以鬻画为生,同时积极参与进步文化活动,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她响应国家号召,投身美术普及工作,先后在南京文工团、西北文化部从事美术创作与教学,1953年,她调至宁夏,从此扎根西北,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艺术探索生涯,在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她深入观察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将西北特有的花卉(如沙枣花、马兰花、枸杞)纳入创作题材,形成了兼具江南秀美与西北雄浑的独特艺术风貌。
艺术风格的形成与特点
曾杏绯的工笔花鸟画以“形神兼备、雅俗共赏”为核心,在继承宋代院体画工整细腻的基础上,融入写意画的灵动与民间艺术的鲜活,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她的艺术创作可概括为“三重”:
一是重写生,以自然为师,她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年春夏深入宁夏贺兰山、六盘山等地写生,记录花卉的生长姿态与四季变化,她笔下的牡丹,既有“国色天香”的雍容,又透着西北高原的倔强;荷花则摆脱了传统文人画的清冷,展现出塞上水乡的蓬勃生机。
二是重笔墨,以线塑形,她的线条刚柔并济,勾勒花瓣时用“铁线描”,流畅而富有弹性;表现枝叶时则以“兰叶描”,顿挫转折间尽显韵律感,设色上,她突破传统工笔重彩的浓艳,采用“晕染法”与“撞水法”,使色彩过渡自然,既有层次感又不失通透,如《春满人间》中,以胭脂、白粉调配的牡丹,在墨叶的衬托下更显娇艳而不俗媚。
三是重意境,以情动人,她的作品常以“吉祥”为主题,通过花鸟的组合传递对生活的热爱与时代的礼赞,和平万岁》中的鸽子与牡丹,象征国泰民安;《秋实》中的石榴与稻穗,寓意五谷丰登,她曾说:“画花鸟不是画标本,而是画花鸟的‘精气神’,画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下为曾杏绯艺术风格核心要素的梳理: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代表技法/元素 |
---|---|---|
题材选择 | 以传统花鸟为主,融入西北特有花卉(沙枣、枸杞、马兰) | 牡丹、荷花、和平鸽为标志性题材 |
笔墨技法 | 线条刚柔并济,设色淡雅通透 | 铁线描、兰叶描,晕染法、撞水法 |
色彩运用 | 融合传统没骨法与民间色彩,雅俗共赏 | 胭脂白、花青、藤黄为主,强调冷暖对比 |
意境营造 | 既有自然之美,又含时代精神,追求“形神合一” | 喜用“吉祥寓意”组合(如牡丹+和平鸽、石榴+稻穗)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曾杏绯的艺术生涯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牡丹图》《荷塘清趣》《沙枣花双鸽》等已成为中国工笔花鸟画的经典,1959年,她为人民大会堂宁夏厅创作的《六盘山花开》,以盛开的牡丹与挺拔的六盘山为背景,展现西北大地的壮美与生机,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高度评价。
她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部分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1984年,她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在京举办个展的回族女画家,被美术界誉为“工笔花鸟画的传承者与革新者”。
在艺术教育与社会贡献方面,曾杏绯曾任宁夏美术家协会主席、宁夏书画院名誉院长,培养了大批少数民族美术人才,她积极推动回族美术事业发展,组织“宁夏回族书画展”,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1999年,她获“中国少数民族美术成就奖”,2003年被授予“宁夏文艺终身成就奖”。
晚年传承与艺术精神
晚年,曾杏绯虽年事已高,仍坚持创作,笔耕不辍,她晚年作品更注重“以简驭繁”,笔墨愈发老辣,意境更显深远,2018年,她将自己创作的100幅精品及毕生收藏捐赠给宁夏博物馆,设立“曾杏绯艺术馆”,为后人留下宝贵的艺术遗产。
她常说:“艺术要扎根人民,反映时代。”这一理念贯穿其一生,她的艺术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表达,更是一个时代少数民族艺术家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告白,2022年,曾杏绯在银川逝世,享年99岁,但她留下的艺术作品与精神,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画家。
相关问答FAQs
曾杏绯的工笔花鸟画与传统工笔花鸟相比有哪些创新之处?
解答:曾杏绯在继承传统工笔花鸟“精细入微、设色典雅”的基础上,实现了三方面创新:一是题材上,突破传统文人画对“梅兰竹菊”的偏爱,将西北特有的沙枣花、马兰花、枸杞等乡土花卉纳入创作,拓展了工笔花鸟的表现领域;二是技法上,融合写意画的“笔意”,在工整勾勒中加入“没骨法”与“泼墨法”,使画面更具灵动性;三是色彩上,吸收民间艺术的鲜活用色,如用土黄、赭石表现西北黄土高原的厚重感,使作品既有传统韵味,又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
作为回族女性画家,曾杏绯的民族身份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解答:曾杏绯的回族身份深刻影响了她的艺术创作:回族文化中“崇尚自然、热爱生活”的价值观,使她始终关注花鸟的“生命力”,作品中充满对平凡事物的赞美;回族艺术中“几何纹样”与“色彩装饰性”的特点,被她巧妙融入工笔画的构图与设色中,如《和平万岁》中鸽子的羽毛纹样、《沙枣花双鸽》中背景的几何图案,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与民族特色,作为少数民族艺术家,她始终致力于“各民族艺术交融”,通过作品促进回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理解,使工笔花鸟画成为民族团结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