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骕(生卒年不详),字寿翁,号雷门,南宋著名书画家,原籍开封,后随宋室南迁定居临安(今浙江杭州),作为宋高宗、孝宗时期的宫廷画院核心成员,他以其融合院体精工与文人雅致的艺术风格,在南宋画坛占据重要地位,尤以山水、人物画见长,作品兼具恢弘气势与细腻意境,成为南宋宫廷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伯骕的艺术活动主要集中于南宋绍兴至淳熙年间(12世纪中后期),早年以画名入仕,绍兴年间(1131-1162)进入画院,任祗候,负责宫廷绘画创作;淳熙年间(1174-1189)因技艺精湛升任画院待诏,成为皇帝近前的宫廷画家,他长期服务于宫廷,有机会接触大量前代名迹与皇家收藏,同时需满足皇室对政治性、装饰性绘画的需求,这既塑造了他严谨的院体功底,也促使他在题材与风格上寻求突破,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面貌。
伯骕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山水、人物、花鸟多个领域,尤以山水画最为突出,其山水画早期受李唐影响,善用斧劈皴,笔力劲峭,山石方硬,气势雄浑,如《仙山楼阁图》中,他以青绿设色为主,山峦叠嶂,楼阁界画精工,既有李唐《万壑松风图》的雄浑气度,又融入了文人画对“仙境”意境的浪漫想象,青绿与水墨的融合打破了传统青绿山水的艳丽,更显清雅,人物画方面,他擅长历史故事与宗教题材,线条流畅飘逸,形象传神,如《罗汉图》中,罗汉衣纹用“折芦描”,简洁有力,面部刻画细腻,既体现宗教画的庄严,又注入世俗化的生动感,花鸟画则兼具工笔与写意,如《花竹锦鸡图》,锦鸡羽毛以工笔细染,竹叶用写意撇刷,刚柔相济,色彩清丽而不俗艳,展现了其多方面的笔墨功底。
伯骕传世作品不多,但件件堪称精品。《花竹锦鸡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是其花鸟画代表作,画面以锦鸡、竹石、花卉为主体,锦鸡立于石上,回首顾盼,神态生动;竹叶疏密有致,墨色浓淡相宜;背景花卉点缀其间,色彩淡雅,整体构图疏朗,笔墨灵动,既延续了宋代院体花鸟的精细,又融入了文人的写意趣味。《仙山楼阁图》(台北故宫博物院)则集中体现其山水画成就,画面以高远构图描绘仙山景象,主峰巍峨,云雾缭绕,山间楼阁飞檐斗拱,界画精准;设色以石青、石绿为主,间以赭石晕染,色调和谐,营造出“仙境缥缈、人间楼阁”的意境,是南宋青绿山水的经典之作。《竹鸠图》(上海博物馆)则展现其水墨写意功力,竹枝挺拔,竹叶纷披,一只斑鸠栖于枝头,笔墨简练而韵味十足,体现了对自然生活的细腻观察。
艺术类别 | 代表作品 | 风格特点 | 艺术价值 |
---|---|---|---|
山水画 | 《仙山楼阁图》 | 青绿设色与水墨结合,斧劈皴与界画精工,意境缥缈 | 融合院体与文人画风,创新南宋青绿山水范式 |
人物画 | 《罗汉图》 | 折芦描线条,面部细腻,庄严与生动并存 | 体现宗教画世俗化趋势,展现人物造型与笔墨控制力 |
花鸟画 | 《花竹锦鸡图》 | 工笔与写意结合,色彩清丽,构图疏朗 | 兼具院体精细与文人写意,为南宋花鸟画重要范例 |
作为南宋宫廷画家,伯骕的艺术上承北宋院体,下启文人画新风,在南宋画坛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打破了院体画过于追求形似的局限,将文人画的“写意”精神融入院体的“工笔”之中,使作品既有“格物致知”的严谨,又有“气韵生动”的意境,对后世钱选、赵孟頫等元代文人画家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青绿山水画创新,为传统青绿注入了文人雅趣,丰富了宋代山水画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研究南宋宫廷艺术与文人画融合的重要案例。
FAQs
问:伯骕与南宋“南宋四家”(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有何关系?
答:伯骕与“南宋四家”同为南宋宫廷画坛的重要代表,但并未列入“四家”之中,他的艺术活动时期与李唐、刘松年重叠,且深受李唐影响,在笔墨风格上有相似之处;但相较于“四家”更偏重水墨写意与边角构图,伯骕的作品更注重青绿与水墨的融合,以及全景式山水的描绘,风格更显典雅、繁复,代表了南宋宫廷画中另一种审美取向。
问:伯骕的青绿山水画与传统唐代青绿山水(如李思训父子)有何不同?
答:传统唐代青绿山水(如李思训《江帆楼阁图》)以青绿设色为主,色彩浓艳,线条工整,多描绘金碧辉煌的宫廷景象,富丽堂皇而略显板滞;伯骕的青绿山水则在继承唐代青绿技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南宋院体山水的“斧劈皴”与文人画的“写意”笔法,色彩上减弱了艳丽感,以石青、石绿为主,辅以淡墨晕染,使画面更显清雅;题材上不再局限于宫廷,而是加入“仙山”“楼阁”等带有文人理想的意境,既有唐代的富丽,又有宋代的雅致,形成了独特的“南宋青绿”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