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良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祖籍江南水乡苏州,自幼浸润在吴门画派的书香氛围中,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擅诗词书画,良连幼时便常伴祖父左右,临池学书、泼墨习画,耳濡目染间对书画艺术产生了浓厚兴趣,少年时拜入苏州名家门下,系统学习书法与国画,书法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后转习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兼取碑学之雄强与帖学之灵秀;国画则以山水为基,旁及花鸟,师法宋元诸家,尤推崇黄公望的“逸笔草草”与倪瓒的“简淡天真”,四十余年来,他深耕传统而不泥古,融汇中西而自成风貌,成为当代书画界一位兼具笔墨功底与时代精神的探索者。
良连的艺术之路,始终以“守正创新”为准则,他认为,传统书画是民族文化的根脉,需以敬畏之心传承;但艺术亦需反映时代精神,不能固步自封,在书法上,他打破“帖不融碑、楷不驭草”的固有边界,创作中常以魏碑的方笔入行草,线条既有帖学的流畅婉转,又含碑学的刚劲厚重,如行书作品《赤壁赋》,单字结构严谨,通篇则气脉贯通,笔势如行云流水,偶出侧锋险笔,平添几分张力,国画方面,他立足江南山水,却不止于“小桥流水”的婉约,更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西方印象派的光影色彩融入其中,形成“水墨为骨、色彩为韵”的独特面貌,其山水画多取材于皖南、川蜀等地实景,构图上借鉴宋人“高远”“深远”之法,笔墨则融“披麻皴”“斧劈皴”于一体,善用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山石肌理,再以花青、赭石等淡色晕染,使画面既有传统笔墨的沉厚,又具现代视觉的清新,如作品《秋山问道图》,层峦叠嶂间云雾缭绕,近景树木以浓墨点染,远景山峦用淡墨晕染,色彩上以赭石铺底,花青罩染,营造出秋日山林的温暖与空灵,观之如临其境。
作为一位修养全面的书画家,良连不仅精于创作,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他著有《书画同源之我见》《笔墨当随时代——传统山水画的当代转型》等文,提出“书画同源不仅是工具的同源,更是精神与气韵的同源”“传统笔墨需用现代审美激活”等观点,在业内引起广泛共鸣,教学上,他坚持“因材施教”,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后师心源”,常带领学生写生采风,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其弟子中,有的在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奖,有的成为地方美协骨干,可谓桃李芬芳。
艺术成就方面,良连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山水画展等重要展览,并获“第二届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等荣誉,多幅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部分代表作还被选送至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展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为灾区、贫困地区捐赠书画作品,组织“书画进校园”活动,让传统艺术走进青少年生活。
以下为良连书画艺术风格特点简表:
艺术类别 | 风格特点 | 代表技法/元素 |
---|---|---|
书法 | 碑帖融合,行草见长,线条刚柔并济,结字奇正相生 | 方笔入草,屋漏痕笔法,欹侧取势 |
山水画 | 水墨为骨,色彩为韵,雄浑与空灵兼具,传统构图与现代光影结合 | 披麻皴与斧劈皴并用,墨分五色,花青赭石晕染 |
花鸟画 | 兼工带写,以书入画,注重物象神韵与笔墨情趣 | 没骨法与勾勒法结合,水墨写意,设色淡雅 |
良连的艺术,始终贯穿着对“真”的追求——笔墨之真、自然之真、情感之真,他曾说:“书画家手中的笔,不仅是工具,更是心迹的流露,唯有真诚地对待传统、对待自然、对待内心,才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作品。”虽已年过花甲,他仍每日临池不辍,探索新的艺术语言,正如他画中所题:“老树著花无丑枝”,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中,他的艺术之树正绽放出愈发绚烂的花朵。
相关问答FAQs
Q1:良连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1:良连先生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源”与“流”的关系,他强调“守正”是根基,需深入传统经典,临摹古人法帖、研习传统画理,掌握笔墨语言的“共性”;在此基础上,以“创新”为追求,结合时代审美与个人体验,在题材、构图、色彩、技法上寻求突破,他的山水画虽沿用传统皴法,但融入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使画面更具空间感;书法则在帖学的流畅中加入碑学的方笔,增强线条的表现力,他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确保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韵味,又具当代的精神气质。
Q2:作为初学者,学习书画时应如何入门?良连先生有哪些学习建议?
A2:良连先生建议初学者遵循“先静后动、先专后博”的原则,书法上,应从楷书入门,打好结构基础,再逐步学习行、草、隶、篆,推荐从颜真卿《多宝塔碑》(楷书)、王羲之《兰亭序》(行书)等经典入手,每日坚持临摹,注重笔法与字形的积累;国画则建议从写意花鸟或山水基础技法开始,如学习线条勾勒、墨色浓淡变化,再临摹《芥子园画谱》等传统画谱,理解构图与造型,他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仅要勤于练习,更要多读书、多观察自然,提升文化修养与审美感知力,避免沦为“技术匠人”,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与热爱,书画是慢功夫,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