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于芳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于芳,一位在当代艺术界以笔墨为魂、以丹青为心的创作者,其艺术生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既有传统书画的深厚底蕴,又透着时代审新的灵动气息,她出生于山东一个书香门第,自幼浸润在祖父的书法与母亲的绘画中,笔砚纸墨成了童年最亲密的玩伴,六岁临帖,十岁习画,启蒙于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与宋代院体花鸟,后又系统研习《兰亭序》《祭侄文稿》等行草经典,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青年时期,她以专业第一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范曾、王明明等名家,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念中,逐渐形成了“书中有画,画中有书”的独特艺术风格。

书画家于芳

于芳的艺术创作,始终在书法与绘画间寻求共生,她的书法,以行草见长,笔势如行云流水,既有二王的飘逸潇洒,又融入汉隶的厚重与魏碑的刚劲,结字上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墨色则浓淡干湿相生,时而如枯藤老劲,时而如春山烟润,观其书作,仿佛能感受到她运笔时的呼吸节奏,每一笔都承载着情感的起伏,而她的绘画,则多取材于花鸟与山水,尤爱荷花、修竹、寒梅等具有君子意象的题材,她笔下的荷花,不拘泥于工笔的精细,而是以写意之笔勾勒荷瓣的舒展,辅以泼墨渲染的荷叶,墨色交融间,既见“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又透着“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生机;她的山水画,则常以青绿为底,泼墨为骨,将传统“高远”“深远”的构图与现代构成的几何感结合,画面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又含江南水烟的温润,营造出“可游可居”的意境,曾有评论家称其“以书入画,画因书活;以画载书,书因画韵”,道出了她书画相融的艺术精髓。

为了更清晰地展现于芳的艺术轨迹,以下是她创作生涯的几个重要阶段及代表作品概览:

艺术阶段 时间跨度 代表作品 风格特点
传统积淀期 1980-1999年 《楷书千字文》《工笔牡丹图》 严格遵循传统技法,书法以楷书、隶书为主,绘画专注工笔,笔法细腻,设色典雅
融合探索期 2000-2010年 《行草赤壁赋》《写意荷花图》 开始尝试行草与写意的结合,书法强调节奏感,绘画融入书法用笔,墨色渐趋丰富
风格成熟期 2011年至今 《行书心经》《青绿山水清韵图》《墨竹系列》 形成“书画一体”的个人风貌,书法奔放不失法度,绘画意境空灵,注重“气韵生动”

除了艺术创作,于芳更以传承为己任,她现任中国书画院副院长,同时创办“芳草书画学堂”,十余年来坚持公益教学,累计培养青少年学员超千人,她常说:“书画不是高高在上的技艺,而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教学中,她既强调对传统经典的临摹,也鼓励学生走进自然写生,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她还多次参与“书画进校园”“文化下乡”活动,为偏远地区的孩子送去笔墨纸砚,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其作品《荷韵》《溪山行旅》等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并多次赴日本、法国、新加坡等国展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书画的独特韵味。

书画家于芳

于芳的艺术之路,是一场对传统的致敬,也是一场与时代的对话,她用笔墨诠释着“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守的是中华文化之“正”,创的是时代审美之“新”,正如她在一次访谈中所说:“我画的是眼前的景,写的是心中的情,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脚下这片土地给予的文化滋养。”

相关问答FAQs

Q1:于芳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技法的传承与个人风格的创新?
A1:于芳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源与流”的关系,她坚持每日临帖,从王羲之、苏轼到于右任,在古人笔法中汲取养分,确保书法有“根”;她注重观察生活,比如画荷花时会反复观察不同时节荷花的形态,将写生感受融入笔墨,让传统题材焕发新意,她常说“笔墨当随时代”,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在传统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情感与理解,最终形成“师古而不泥古”的独特风格。

书画家于芳

Q2:作为书画教育者,于芳认为青少年学习书画最需要培养的能力是什么?
A2:于芳认为青少年学习书画,首先要培养“专注力”——通过临帖、练笔,沉下心来感受笔墨的节奏;其次是“观察力”,无论是画一朵花还是写一个字,都要仔细观察其形态与神韵,理解“外师造化”的意义;最重要的是“审美力”,多欣赏经典作品,提升对美的感知与判断,她反对过早追求“技巧”,而是鼓励孩子通过书画表达内心,让书画成为陪伴一生的“心灵伙伴”。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画家良连
« 上一篇 昨天
虞村书法
下一篇 » 昨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