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手镯作为传统珠宝中的“硬通货”,因其温润的质地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备受青睐,但市场上确实存在大量假货,让不少消费者“打眼”,这些假货或通过人工处理掩盖瑕疵,或用低质仿冒品冒充天然翡翠,稍不注意就可能踩坑,要避免买到假货,首先得了解常见的翡翠手镯造假手段和鉴别方法。
常见的翡翠手镯假货主要分为两类:人工处理优化品和仿冒材质,人工处理品中,“B货”是用强酸清洗翡翠中的杂质和裂隙,再注胶填充,提升透明度和颜色,但内部结构被破坏,长期佩戴可能褪色或变;“C货”是直接染色,染料沿裂隙渗入,颜色浮于表面,看起来艳丽但不自然;“B+C货”则是先酸洗注胶再染色,兼具两者的缺点,仿冒材质则更多,比如用岫玉(蛇纹石玉)、石英岩、玻璃、塑料等冒充翡翠,这些材质的密度、硬度、光泽都与天然翡翠有差异,比如岫玉密度低,手感轻;玻璃内部均匀无“翠性”;塑料则质地松软,易刮花。
为更直观区分,可通过下表对比常见假货特征:
假货类型 | 常见材质/处理方式 | 外观特征 | 鉴别方法 |
---|---|---|---|
B货翡翠 | 强酸清洗+注胶 | 透明度较高,内部有蜘蛛网状酸蚀纹,光泽发闷,手掂较轻 | 放大镜观察网纹,敲击声音沉闷,遇热水可能变白 |
C货翡翠 | 染色处理 | 颜色艳丽但不自然,沿裂隙分布,在放大镜下可见色丝 | 棉签蘸酒精擦拭,可能褪色,透光观察颜色呈丝状 |
B+C货翡翠 | 酸洗+注胶+染色 | 兼具B货和C货特征,颜色浮于表面,内部有酸蚀纹 | 检查颜色与结构是否一致,遇热水或酒精可能变色 |
岫玉仿冒 | 蛇纹石玉 | 蜡状光泽,质地细腻但无翠性,手掂较轻(密度2.57-2.84g/cm³) | 测密度,折射率(1.561-1.570)低于翡翠(1.66) |
石英岩仿冒 | 石英岩 | 粒状结构,透明度差,常有“棉点”,光泽较干 | 放大镜观察粒状结构,密度(2.65g/cm³)低于翡翠 |
玻璃仿冒 | 脱玻玻璃 | 内部均匀无杂质,无“翠性”,手感温润(仿冰种) | 刻划测试(玻璃硬度低,易被翡翠划伤),密度高(2.5g/cm³左右) |
面对鱼龙混杂的市场,消费者可通过“一看、二摸、三测、四查”降低风险,看颜色是否自然,有无色根;摸是否光滑细腻,有无冰凉感;测密度(天然翡翠密度3.33g/cm³,手掂较沉)、折射率(1.66);查鉴定证书,认准CMA、CAL、CNAS等权威标识,扫描二维码核对信息,尽量选择支持复检的商家,避免贪图低价,天然翡翠手镯价格普遍较高,千元左右的多为低质仿冒品或处理品。
相关问答FAQs
问:如何判断翡翠手镯鉴定证书的真伪?
答:首先看证书是否有钢印,机构是否具备CMA(中国计量认证)、CAL(授权认证)、CNAS(实验室认可)资质;其次核对证书上的照片与实物是否一致,包括颜色、形状、特征;再检查检测数据,如密度、折射率是否与天然翡翠一致(密度3.33g/cm³左右,折射率1.66);最后扫描证书上的二维码,若能跳转到官网且信息与证书一致,则为真证书。
问:天然翡翠和A货翡翠有区别吗?
答:没有区别。“A货”是翡翠行业术语,指未经任何人工处理(如酸洗、注胶、染色)的天然翡翠,其颜色、结构、质地都是天然形成的,而“天然翡翠”就是A货的别称,两者是同一概念,均不属于人工优化处理品,具有较高收藏和佩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