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书画家王,他的书画有何独特魅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在皖北一个叫李庄的普通村落,提起“王砚农”,几乎无人不晓,他不是什么名家大师,没有显赫的头衔,甚至连专业的美术训练都未曾接受过,却用半生时光在田间地头、灶台案头耕耘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书画天地,这位皮肤黝黑、双手布满老茧的“草根书画家”,以泥土为纸、锄头为笔,将庄稼人的质朴与执着,一笔一划刻进了艺术的长河里。

草根书画家王

泥土里长出的“书画梦”

王砚农今年68岁,出生在李庄最普通的农户家,小时候,家里穷得买不起纸笔,他就用树枝在沙地上写写画画,看谁家的春联好看,就站在门口默默记下来,回家再用木棍在门框上比划,村里老人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可王砚农的“当家”里,总藏着一份对“画画写字”的痴迷,15岁那年,他辍学帮家里干农活,每天天不亮就扛着锄头下地,晌休时别人歇凉,他却掏出个小本子,把田垄上的野花、地头的老牛、弯腰劳作的乡亲,都画进本子里,村里人笑他“不务正业”,他却说:“这些活生生的样子,比课本上的画好看多了。”

真正让他把“爱好”当“事业”的,是1978年村里的一场庙会,他看到邻村一位老先生用毛笔在红纸上画荷花,那荷花仿佛要从纸上开出来,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他挤进去看了一下午,回家后翻出母亲做鞋用的粗布,用灶底灰兑水当墨,找来一根旧牙刷当笔,歪歪扭扭地画了三天三夜,终于“画”出了一朵荷花,虽然笔法稚嫩,却让他第一次尝到“把心里想的画出来”的快乐,从那以后,他白天干活,晚上就着煤油灯练字、画画——没有宣纸,他就把旧报纸糊了再晒干;没有毛笔,他就把麻线捆在木棍上凑合;没有字帖,他就步行十几里路去镇上书店,站在柜台前用手指在空中“临摹”,村里的小卖部老板说:“砚农那几年,买的报纸比盐还多,手指头磨出了厚厚的茧,跟老树皮似的。”

从“模仿”到“扎根乡土”的创作蜕变

王砚农的书画之路,并非一帆风顺,起初,他模仿名家画梅兰竹菊,画得再像,自己也觉得“不对味”。“俺是庄稼人,画那些城里人的玩意儿,心里没底。”他开始琢磨:自己的根在泥土,笔下的东西,就该是泥土里的故事,他把目光转向了田间地头:春天画“犁地归牛”,牛背上扛着夕阳,老农的鞭子甩出风的弧度;夏天画“荷塘蛙鸣”,荷叶上的露珠滚着光,青蛙鼓着腮帮子“呱呱”叫;秋天画“秋收图”,谷堆像小山,农妇弯腰拾穗,孩子抱着玉米棒子笑;冬天画“雪打窗棂”,窗纸上贴着红窗花,老汉蹲在门槛上抽旱烟,烟袋锅里的火星一闪一闪……

他的画里没有“高大上”的技法,却有扑面而来的“烟火气”,比如他画《收麦》,金黄的麦浪里,十几个农人弯腰割麦,有人戴着草帽,有人光着膀子,汗珠子顺着脊梁骨往下淌,连麦芒上的阳光都带着温度,有次省城一位画家来采风,偶然看到他的画,惊讶地说:“你这画,没有一笔是学院派的,却比很多‘专业作品’更有生命力!”从那以后,王砚农的画渐渐出了村子,先是县城的展览馆邀请他参展,后来省里的美术馆也收藏了他的作品,甚至还有出版社找他,要把他的乡土画做成明信片。

书法上,他同样走“草根路线”,他不学“馆阁体”的工整,专研民间书法的“拙”劲儿——春联上的红字、庙宇里的碑刻、甚至老木匠在梁上写的“吉星高照”,都成了他的老师,他的字,歪歪扭扭,却像庄稼一样“扎根”,带着泥土的厚重和庄稼人的直爽,有次他给村头的老槐树写“古树逢春”,围观的老农说:“王哥,你这字,跟俺家门口那棵老槐树一样,有劲儿!”

草根书画家王

让艺术“长”在泥土里的“传灯人”

王砚农火了,可他没离开李庄,县里想调他去文化馆当干部,他摇摇头:“俺是泥腿子子,离开了庄稼地,笔就没了根。”他反而把更多精力放在了“带徒弟”上——村里谁家孩子想学画画,他免费教;镇上的学校请他去给学生讲书画,他一口答应;甚至邻村办书画班,他骑着破自行车去当“义务老师”。

他的教学方法也“土”得掉渣:不讲“透视”“构图”,让学生先去田里观察“麦子是怎么长的”;不讲“颜柳欧赵”,让学生先在旧报纸上练“捺”像不像“锄头翻地”,有个叫小丫的留守儿童,跟着他学了三年画,去年画的《奶奶的灶台》还拿了市里的儿童画奖,小丫说:“王爷爷说,画里的东西得是自己摸过、见过的,画出来才像话。”除了教孩子,他还把书画“用”在生活中——谁家盖房,他送一幅“安居乐业”;谁家娶媳妇,他写一副“花好月圆”;就连村里的扶贫标语,他都亲手写,说:“手写的字,有温度,老乡们看得懂、记得住。”

这些年,王砚农收了三十多个徒弟,有农民、有工人、有学生,最大的70岁,最小的才8岁,他常说:“俺是草根,但草根也有春天,书画不是城里人的专利,庄稼人也能把自己的日子画成画,写成诗。”

王砚农不同时期创作风格与代表作品

时期 时间跨度 创作特点 代表作品举例 题材来源
萌芽期 1970-1985 以模仿为主,用粗纸、木棍练习,题材多为简单的花鸟、动物,技法稚嫩但充满生活气息。 《沙地上的牛》《窗前的向日葵》 观察田间地头的动植物、日常劳作场景,用最朴素的线条记录眼前所见。
探索期 1986-2005 开始尝试融入乡土元素,注重“画中有故事”,笔法逐渐形成个人风格,书法初具“拙”味。 《秋收图》《老槐树下》 回忆童年生活、记录农村变迁,如麦收、打谷场、村口老槐树等集体记忆场景。
成熟期 2006至今 形成“诗书画印”一体化的创作,以乡土叙事为核心,用笔老辣,色彩浓烈,情感饱满。 《雪打窗棂》《荷塘蛙鸣》《灶台记》 深度挖掘农村生活细节,如四季农事、传统节庆、家庭劳作,赋予普通事物艺术温度。

现状与展望:让“草根艺术”扎根更远

如今的王砚农,依然住在李庄的老屋里,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先去田里转一圈,回来后就在画室里待一整天,他的画室不大,十来平米,墙上挂着旧锄头、草帽,桌上摆着磨秃的毛笔,窗台上晒着晒干的玉米和辣椒——这就是他的“灵感库”,他说:“俺画不动了,就看看这些,心里就踏实。”

他正在筹备一个“乡土书画展”,想把自己的画和徒弟们的画一起展示出来。“让城里人看看,咱庄稼人的日子,也能画成艺术品。”他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藏着半生的风雨和对艺术最纯粹的热爱,这位从泥土里走出的“草根书画家”,或许没有名家的光环,却用最笨拙也最坚定的方式,让艺术真正长在了泥土里,开出了属于庄稼人的花。

草根书画家王

相关问答FAQs

问:草根书画家王砚农的作品与专业院校出身的书画家作品相比,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答:最大的区别在于“情感底色”和“生活根基”,专业院校出身的书画家往往系统学习过技法、理论,作品更注重形式美和学术性;而王砚农的作品没有刻意追求技法,而是将自身对土地、对生活的深厚情感直接注入笔端,题材完全来源于亲身经历的农村生活,带着泥土的“温度”和庄稼人的“直率”,他的画可能不够“精致”,但每一笔都是“有感而发”,能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种源于真实生命的感染力,正是草根艺术最独特的价值。

问:王砚农作为草根书画家,在艺术创作中遇到过哪些主要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
答:王砚农遇到的困难主要集中在“资源匮乏”和“认知局限”两方面,资源上,他年轻时买不起纸笔、颜料,就用旧报纸、灶灰、麻线凑合;没有老师指导,就靠观察、模仿和反复练习,认知上,早期曾被村民认为“不务正业”,甚至家人也不理解,他只能利用农闲和夜晚偷偷练习,克服困难的方式,一是“热爱”——对书画的痴迷让他能忍受清贫和孤独;二是“扎根”——始终不脱离农村生活,从泥土中汲取灵感,让作品有了“底气”;三是“开放”——后来主动向民间艺人学习,接纳不同风格,逐渐形成自己的语言,正是这种“土办法”和“硬骨头”精神,让他在困境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广州画家黄兆忠的绘画作品蕴含了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与地域特色?
« 上一篇 前天
翡翠种鉴定如何影响拍卖中的价值与成交价格?
下一篇 » 前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