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八,本名牛耕之,1953年生于山东潍坊,号“砚农”“八面风斋主”,当代著名书画家,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隶书;绘画以山水为宗,兼及花鸟,作品融碑帖之骨、宋元之韵、时代之气,被誉为“当代书画界承传统而开新境的践行者”。
牛八的艺术之路始于家学熏陶,祖父为当地私塾先生,尤爱书法,幼时牛八常伴祖父研墨铺纸,临摹《玄秘塔碑》《多宝塔碑》,打下坚实的楷书基础,青年时期拜入潍坊书画名家张伏山门下,系统学习书法与绘画,张伏山主张“先师古人,后师造化”,牛八遂遍临汉碑《张迁碑》《曹全碑》,行草则深研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同时临摹范宽《溪山行旅图》、倪瓒《容膝斋图》,体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理,上世纪80年代,其作品入选“全国首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崭露头角,从此步入专业书画创作领域。
在艺术风格上,牛八以“守正出新”为核心,书法上,他提出“碑帖互融,以行草为魂,隶书为骨”,其行草作品结体欹正相生,笔力遒劲,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保留王羲之的飘逸、米芾的跌宕,又融入隶书的波磔与篆书的圆转,形成“刚柔并济、气韵贯通”的独特面貌;绘画上,他承袭宋元山水“高远、深远、平远”之法,又吸收黄宾虹“五笔七墨”之妙,善用积墨、破墨,画面于苍茫中见清润,层叠中显空灵,他常说:“书画者,心画也,笔墨当随时代,更当随本心。”其作品既有传统的笔墨底蕴,又融入当代人的精神气质,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牛八的代表作品涵盖书法与绘画,各具特色,书法方面,2015年创作的行草《心经》,纸本水墨,纵136cm,横68cm,以行草书写《心经》,结体疏朗,笔势连绵,融入隶书波磔,线条如行云流水,禅意十足;2020年行楷《赤壁赋》,融合行楷与行草,结体方正中见灵动,笔力沉稳,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体现“苏黄”笔意,又不失个人风格,绘画方面,2018年《溪山清远图》,纸本设色,纵248cm,横129cm,构图借鉴郭熙“三远法”,以积墨法表现山峦层叠,破墨法渲染云雾,设色淡雅,近景树木以焦墨点苔,远景以花青晕染,意境清远;2022年《秋山问道图》,纸本水墨,纵190cm,横98cm,以“高远”构图为主,山势险峻,瀑布飞流,近处人物问道,中景茅舍隐现,远景烟波浩渺,笔墨苍劲,意境深远,这些作品既展现了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又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作品名称 | 类型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点 |
---|---|---|---|
《心经》 | 行草书 | 2015年 | 纸本水墨,纵136cm,横68cm,以行草书写《心经》,结体疏朗,笔势连绵,融入隶书波磔,线条如行云流水,禅意十足。 |
《溪山清远图》 | 山水画 | 2018年 | 纸本设色,纵248cm,横129cm,构图借鉴郭熙“三远法”,以积墨法表现山峦层叠,破墨法渲染云雾,设色淡雅,近景树木以焦墨点苔,远景以花青晕染,意境清远。 |
《赤壁赋》 | 行楷书 | 2020年 | 纸本水墨,纵178cm,横96cm,融合行楷与行草,结体方正中见灵动,笔力沉稳,字字独立而气脉相连,体现“苏黄”笔意,又不失个人风格。 |
《秋山问道图》 | 山水画 | 2022年 | 纸本水墨,纵190cm,横98cm,以“高远”构图为主,山势险峻,瀑布飞流,近处人物问道,中景茅舍隐现,远景烟波浩渺,笔墨苍劲,意境深远。 |
牛八始终秉持“艺术为人民”的理念,积极投身公益事业,自2005年起,每年为贫困山区学校捐赠书画作品,累计捐赠200余幅;2010年创办“砚农书画公益讲堂”,免费为青少年及书画爱好者授课,学员超3000人;2018年出版《牛八书画集》《砚农论艺》,系统阐述其艺术理念,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举办个人展览,推动中国书画走向世界,他用笔墨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书画的魅力。
牛八的艺术,是传统的回响,也是时代的强音,他以笔墨为媒介,将碑帖的雄浑与山水的灵秀熔于一炉,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超越,正如他所言:“笔墨之道,贵在坚持,更在悟道。”其作品不仅是艺术的结晶,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为当代书画艺术的发展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
FAQs
-
问:牛八的书画作品在艺术市场上备受关注,其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牛八作品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功力深厚,其书法植根汉魏,上溯晋唐,绘画承宋元脉络,笔墨语言纯正;二是创新意识突出,将碑帖融合、书画互渗,形成个人风格,既有古意又有新境;三是文化内涵丰富,作品常融入禅意、哲思,体现“天人合一”的东方美学,具有较高的学术收藏价值。 -
问:作为当代书画家,牛八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他对此有哪些实践?
答:牛八认为“传统是创新的根基,创新是传统的生命”,他主张“师古不泥古”,一方面深入临摹经典,吃透传统笔墨规律(如临习《兰亭序》千遍,体悟王羲之笔法);另一方面注重写生与时代感悟,每年深入黄山、泰山、太行山等地写生,将自然生机融入画面,实践中,他提出“以书入画,以画养书”,书法的线条质感提升绘画的表现力,绘画的意境又丰富书法的内涵,形成“书画一体”的创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