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道三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道三,名讳不详,“道三”为其号,近代画坛承前启后之重要人物,生于江南书香门第,幼承庭训,六岁临池,十岁习画,弱冠之年已遍临魏晋唐宋名迹,后师从海上画派巨擘,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真谛,融南北宗之长,创“道三体”,书风雄浑奇崛,画风苍润相济,为时人所重。

书画家道三

道三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草见长,其书取法王羲之之飘逸、颜真卿之雄浑,兼收米芾之跌宕、王铎之奇崛,形成“碑帖融合”之独特风貌,用笔上,“屋漏痕”与“折钗股”兼用,线条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刚柔并济;结体上,打破常规,正欹相生,疏密有致,常以险绝求平稳,于奇崛中见平和,晚年书法更趋老辣,枯笔飞白间,尽显人书俱老之境,其楷书初学欧阳询,后融入北碑方笔,结体宽博,气象浑穆;隶书则取法《张迁碑》《曹全碑》,用笔方圆兼备,波磔开张,既有古拙之趣,不失灵动之气。

道三绘画,山水、花鸟、人物皆擅,尤以大写意花鸟成就最高,其画承徐渭之泼辣、八大山人之简逸,兼取吴昌硕之金石气,用笔老辣苍劲,墨色层次丰富,花鸟画中,梅之傲骨、兰之清幽、竹之劲节、菊之隐逸,皆以寥寥数笔勾出,形神兼备;画梅枝干,以篆书笔法写出“铁线描”的刚劲,再以胭脂点染,红梅映雪,冷香扑面;画兰撇叶,一气呵成,如剑出鞘,间以蕙花,清雅脱俗,山水画则多取江南烟雨之景,结合北方山川之雄浑,构图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高远、深远、平远”三法并用,营造出可游可居之境,其笔下的江南山水,烟云缭绕,林木葱茏,亭台隐现,既有董源、巨然的平淡天真,又有石涛的笔墨纵横,于湿润中见骨力,于空灵中含浑厚,人物画则寥寥数笔,便得传神之妙,衣纹用“折芦描”,线条流畅,人物神情生动,如《钟馗图》中钟馗怒目圆睁,虬髯戟张,以简练笔墨刻画出刚正不阿之态。

道三一生主张“书画同源,以书入画”,认为“书为画之骨,画为书之韵”,其艺术创作始终根植于传统,又不拘泥于古人,强调“笔墨当随时代”,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他常以“道法自然”为座右铭,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晚年游历名山大川,观察万物生机,将自然之趣化为笔墨之情,其作品既有文人的书卷气,又具民间的烟火气,雅俗共赏,影响深远。

书画家道三

晚年设帐授徒,桃李满天下,其艺术思想影响了一代书画家,被誉为“近代文人画之集大成者”,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流传于海内外,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类别 风格特点 代表作品 核心技法
书法 碑帖融合,雄浑奇崛,正欲相生 《行草千字文》《临帖册》 屋漏痕、折钗股、枯笔飞白
绘画 大写意为主,苍润相济,形神兼备 《墨梅图》《江南烟雨》《钟馗图》 泼墨、破墨、金石笔法

FAQs

  1. 问:道三的“碑帖融合”书法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道三的“碑帖融合”主要体现在用笔与结体两方面,用笔上,他既取碑学的“金石味”,以方折、厚重之笔体现力量感,又取帖学的“流畅性”,以圆转、灵动之笔表现韵律感,如行笔中常以“屋漏痕”的涩感与“折钗股”的弹性结合,使线条刚柔并济,结体上,他打破碑学之“方板”与帖学之“流滑”,将碑的“欲侧险绝”与帖的“端庄平和”相融合,如单字结构中,左右部件常以正欲变化制造动感,而整体章法则追求“气韵生动”,于不平衡中求平衡,形成独特的视觉张力。

    书画家道三

  2. 问:道三的大写意花鸟画与其他近代画家相比有何创新之处?
    答:道三的大写意花鸟画在继承徐渭、吴昌硕等大家的基础上,有两方面显著创新:一是笔墨语言的“金石化”与“写意性”深度融合,他不仅以书入画,更将篆刻的“刀味”融入笔墨,如画梅枝干时,以篆书笔法写出“铁线描”的刚劲,再以破墨法渲染,使线条与墨色形成“力透纸背”的效果;二是题材的“生活化”与“象征性”结合,他不仅画传统梅兰竹菊,还将江南常见的野花、蔬果入画,如《菜根香》中以朴拙笔法画白菜、萝卜,赋予平凡题材以“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人文象征,使大写意花鸟更贴近生活,更具时代气息。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徐的书法写法有何独特笔法与结构布局?
« 上一篇 09-06
一鹤书画家之名有何深意?其书画作品如何体现鹤之独特韵味?
下一篇 » 09-06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