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有国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点缀,而是与国家命运、民族精神紧密相连的生命体,从甲骨文的刻骨铭心到水墨画的意境深远,从王羲之的笔走龙蛇到徐悲鸿的奔马嘶鸣,一代代书画家用笔墨丹青书写着对家国的赤诚,践行着“书画家有国”的深刻内涵,这种“有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将个人艺术追求融入民族文化血脉、国家发展洪流的自觉担当,是艺术生命与国家命运同频共振的生动体现。

书画家有国

书画艺术的“有国”,首先在于其根植于民族文化的沃土,承载着国家记忆与精神认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活化石”,从诞生之初便与国家治理、社会教化密不可分,甲骨文记录商周祭祀与战争,金文铭刻王朝功业,小书统一文字以“书同文”,书法艺术始终是国家意志与文化传承的纽带,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天下第一行书”,更折射出魏晋名士对家国安宁的向往;颜真卿《祭侄文稿》以血泪写就,字里行间是“国仇未报愤如山”的忠烈,其雄浑书风成为大唐气度的象征,绘画亦然,顾恺之《女史箴图》以儒家伦理教化人心,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定格北宋汴京的繁华与市井,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瑰宝,更是国家历史的“视觉档案”,正如潘天寿所言:“艺术有民族性,如无民族性,如无地方色彩,即不足以生存于世界之林。”书画艺术的“国”,是民族文化基因的显性表达,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未曾断流的密码。

历史长河中,书画家的“有国”更体现在家国存亡之际的气节担当,每当民族危亡,书画家往往以笔墨为刀枪,以丹青为号角,成为民族精神的守护者,南宋郑思肖画“无根兰”,题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以兰花无根寄托亡国之痛;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笔下的鸟兽“白眼向人”,将故国之思化作冷峭笔墨;近代,徐悲鸿创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以寓言故事唤醒国人抗日救亡的斗志;傅抱石、关山月合作《江山如此多娇》,以巨幅画卷展现新中国“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图景,这些作品超越了个人抒情,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精神旗帜,正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种“傲骨”,正是书画家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胆忠心,是在风雨如晦中坚守的文化脊梁。

不同时期的书画家,以“有国”为内核,用艺术回应时代命题,形成各具特色的家国表达,以下列举部分代表性书画家及其作品中的家国情怀:

书画家有国

时期 书画家 代表作品 家国主题体现
南宋 郑思肖 《墨兰图》 画无根之兰,题诗“秋风兰蕙化为茅”,寄托亡国之痛,坚守民族气节。
近代 徐悲鸿 《奔马图》 以奔马象征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激励国人抵御外侮。
现代 齐白石 《祖国万岁》 以万年青与红日为题,用质朴笔墨表达对新中国的热爱与祝福。
当代 范曾 《老子出关图》 以历史人物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法自然”“兼济天下”思想,呼应文化自信。
新时代 张大千 《长江万里图》 以泼墨泼彩描绘长江壮阔,展现祖国大好河山,抒发民族自豪感。

进入新时代,“书画家有国”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文化自信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书画家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的复制,而是以笔墨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范曾的历史人物画,将儒、释、道思想融入笔墨,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黄永玉的《百鸟朝凤》,以绚烂色彩表达对生命与时代的热爱;王明明的人物画聚焦普通劳动者,用艺术记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书画家积极投身文化惠民,深入基层、走进边疆,用艺术点亮乡村文化振兴;在国际舞台上,他们通过展览、交流,让中国书画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重要窗口,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所说:“新时代的书画创作,要扎根中国大地,反映时代气象,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种“有国”,是文化传承的自觉,是时代使命的担当,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文化共享。

“书画家有国”的本质,是艺术家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艺术的生命力在于扎根人民、扎根时代,书画家的笔墨只有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才能超越时空,成为永恒的经典,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数字艺术的像素,从宣纸上的水墨到公共空间的壁画,变的是艺术形式,不变的是书画家对家国的赤子之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每一位书画家都应肩负起“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的使命,以笔墨丹青书写“书画家有国”的新篇章,让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书画家的“国”情怀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动力?
A1:书画家的“国”情怀是艺术创作的精神根基,国家的历史、文化、山河为书画家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素材,如黄河长江的壮阔、唐诗宋词的意境、历史人物的气节,这些“国之元素”赋予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家国情怀能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激情与责任感,在国家危难时,书画家用笔墨表达抗争与坚守(如徐悲鸿的《奔马图》);在盛世年代,他们用作品歌颂发展与成就(如关山月的《绿色长城》),这种情怀让艺术创作超越个人情感,成为民族精神的载体,从而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书画家有国

Q2:当代青年书画家如何传承“书画家有国”的传统?
A2:当代青年书画家传承“书画家有国”的传统,需从三方面着力:一是坚定文化自信,深入研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书画艺术的民族基因,避免盲目追求西方潮流而失却文化根脉;二是扎根时代生活,走进基层、观察社会,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等时代主题融入创作,让作品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风貌;三是创新表达方式,在传统笔墨基础上,结合数字艺术、装置艺术等新形式,让书画艺术更贴近当代审美,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实现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有机统一。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18k男士翡翠戒指
« 上一篇 09-05
书法年年有鱼
下一篇 » 09-05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