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野的油画为何总能触动人心?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油画家卜野,1975年出生于山东青岛,成长在海滨城市的他,自幼便对光影与色彩有着超乎常人的敏感,少年时期常在礁石间观察海水如何在不同光线下变幻出深浅不一的蓝,又如何将天空的云、岸边的树影揉碎成流动的色块,这些视觉记忆后来成为他创作中最核心的灵感源泉,1993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靳尚谊、杨飞云等前辈,系统研习古典写实技法,却在毕业创作中展现出对表现主义的强烈兴趣——这种看似矛盾的融合,成为他艺术语言的独特底色:既有古典油画的坚实造型,又有表现主义的情感张力。

油画家卜野

卜野的创作生涯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对“观看”与“表达”的重新思考,1998年至2008年,他的“海蚀系列”以青岛海岸的礁石、渔船为主题,用厚重的笔触和强烈的明暗对比,描绘海风侵蚀下岩石的肌理与岁月感,这一时期的作品如《礁石与潮汐》,画面中深褐色的礁石如雕塑般矗立,钴蓝色的浪花以短促的笔触堆叠,形成触感强烈的肌理,观者仿佛能闻到海水的咸腥与岩石的冰冷,评论家称其“用油画刀雕刻时光”,正是对他这一阶段技法的精准概括——他不仅用画笔,更常用画刀、刮板等工具,让颜料在画布上形成物理性的凹凸,使画面超越二维平面的局限,成为可触摸的“空间叙事”。

2009年至2018年,卜野将目光转向城市,创作了“城市记忆”系列,这时的他不再满足于对客观物象的再现,而是试图捕捉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的疏离感与怀旧情绪,在《地铁入口》中,他用灰蓝色的调子包裹着匆忙的人流,模糊的面孔与冰冷的金属栏杆形成对比,仅有一束从天窗透下的暖黄光,落在画面中央抱着孩子的母亲身上,成为整个画面的情感锚点,这一时期的技法趋于松动,笔触更加流畅,色彩从早期的浓烈转向内敛,但他对“光”的运用愈发精妙——无论是自然光还是人造光,都成为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媒介,他曾说:“城市的光是人造的,却比自然光更复杂,它照得见人的轮廓,却照不进人的内心。”

2019年至今,卜野进入“自然与心境”的创作阶段,开始探索东方美学与油画语言的融合,他多次赴江南、西南采风,将水墨画的“留白”“意境”融入油画创作,如《云起时》系列,画面中远山如淡墨晕染,近处的松树则以稀薄的颜料轻轻扫过,留出大量空白,让观者的想象力在虚实之间游走,此时的他彻底摆脱了“形”的束缚,更强调“气韵”的流动,色彩也变得清透,常用群青、赭石、米白等低饱和度色调,营造出静谧悠远的氛围,有评论认为,这标志着卜野完成了从“写实”到“写意”的跨越,让油画这一西方画种,真正承载了东方的哲学思考。

油画家卜野

在艺术界,卜野以“用色彩写诗”著称,他的作品既有古典主义的严谨,又有表现主义的激情,更有东方美学的空灵,他曾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威尼斯双年展、中国油画展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除了创作,卜野还致力于艺术教育,曾在中央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授课,他常对学生说:“技法是基础,但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眼睛’——你的眼睛能看到什么,你的画笔才能表达什么。”

以下为卜野不同创作阶段的风格特点对比:

创作时期 主题倾向 技法特点 代表作品
1998-2008年 自然景观(海) 厚涂肌理、强烈明暗对比 《礁石与潮汐》
2009-2018年 城市人文 松动笔触、灰蓝色调、光影叙事 《地铁入口》
2019年至今 自然与心境 虚实结合、低饱和度、东方意境 《云起时·山居》

相关问答FAQs

油画家卜野

Q1:卜野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A1:卜野的创作灵感主要来自三个维度:一是自然景观,尤其是他成长的海滨城市青岛的山海光影,以及后来采风的江南水乡、西南山川;二是城市变迁,他关注城市化进程中个体的生存状态与情感记忆,如地铁、老建筑等;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水墨画的“留白”“气韵”等美学理念,他试图将这些东方哲学融入油画语言,形成独特的艺术表达。

Q2:作为当代油画家,卜野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2:卜野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根与枝叶”的关系,他强调“师古而不泥古”——既要深入研究西方油画的经典技法(如古典主义的造型、印象主义的光色),也要从中国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如水墨的意境、书法的笔触),在他看来,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理解传统精神的基础上,用当代人的视角和语言重新诠释,他曾说:“真正的创新,是让古老的技法在今天依然能说出新的故事。”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帮建书画家,如何有效助力艺术创作与队伍建设?
« 上一篇 09-04
国画家赵佶
下一篇 » 09-04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