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巘(1723-1785),字山舟,号闻山,安徽亳州人,清代中期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与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清中期四大书法家”,以帖学书法成就卓著而闻名于世,他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勤习翰墨,初学董其昌、赵孟頫,后转师张照,兼采晋唐宋元诸家之长,最终形成圆润秀劲、刚柔并济的独特书风,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生平经历与艺术启蒙
梁巘的书法之路始于家学传承,其父梁尔禄为当地儒生,工于书法,梁巘幼时便随父临池学书,初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为基,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功底,少年时,他偶然得到董其昌墨迹,对其“平淡天真”的书风极为倾慕,遂临习不辍,笔力渐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梁巘中举人,后授官湖北巴东知县,为官期间,他政务之余仍沉浸书法,常与当地文人墨客切磋技艺,书名渐起,后因厌倦官场应酬,以“亲老归养”为由辞官,回归故里,以授徒、鬻书为生,将毕生精力投入书法研究与创作。
书法风格与艺术成就
梁巘的书法以楷书、行书最为擅长,其风格的形成既有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也有个人性情与时代审美的影响。
楷书:圆润秀劲,端庄雅致
梁巘楷书初学欧阳询,取其法度严谨;后融赵孟頫《胆巴碑》的温润流畅,形成“外柔内刚”的特点,其楷书结构匀称,笔画间讲究“提按顿挫”,既有欧体的险劲,又有赵体的灵动,呈现出“端庄而不板滞,秀丽而不轻佻”的审美特质,传世楷书代表作有《寿字轴》《千字文》等,千字文》结字精严,笔笔到位,被誉为“清代楷书范本”之一。
行书:流畅自然,融合诸家
行书是梁巘书法成就的最高体现,他早年追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得其飘逸之气;后学米芾,取其跌宕多姿的笔法;再参以董其昌的淡雅疏朗,最终形成“气韵生动、神采飞扬”的个人风格,其行书用笔“圆转中见骨力,流畅中含涩笔”,既具帖学的雅致,又不失碑学的朴厚,代表作《赤壁赋》《洛神赋》等,笔势连贯,如行云流水,展现出深厚的笔墨功底与文学修养。
书法理论:主张“书如其人”,强调“笔法”与“神韵”
梁巘不仅是书法家,更是书法理论家,其著作《评书帖》以短评形式,系统阐述了对历代书法家的见解与书法创作规律,他提出“书如其人”的观点,认为书法是书人品性、学识的直接体现,主张“作字先作人”,强调人品与书品的统一,在笔法上,他推崇“用笔贵用中锋”,认为“中锋立骨,侧锋取势”,二者结合方能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在神韵上,他主张“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明人取态”,认为晋唐书法是后世学习的典范,宋明书法则各有创新,不可偏废,这些理论对清代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历史影响与传承
梁巘的书法在清代中期享有极高声誉,与刘墉并称“南梁北刘”(梁巘居南,刘墉居北),二人风格各异却各臻其妙,梁巘的门生众多,其中钱沣、永瑆等人皆成一代名家,其书风通过师徒传承得以延续,他作为帖学代表人物,与当时的碑派书家(如邓石如)形成“帖碑之争”的学术氛围,推动了清代书法的多元化发展。
梁巘的书法不仅影响了清代书坛,至今仍被奉为学习帖学的重要典范,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收藏,成为研究清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梁巘书法风格与代表作品简表
书体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圆润秀劲,端庄雅致,结构匀称 | 《寿字轴》《千字文》 |
行书 | 流畅自然,融合“二王”与米芾,气韵生动 | 《赤壁赋》《洛神赋》 |
相关问答FAQs
Q1:梁巘在清代书法史上的地位如何?
A1:梁巘是清代中期帖学书法的集大成者,与刘墉、王文治、翁方纲并称“清中期四大书法家”,他以精湛的技艺、系统的理论主张,确立了帖学在清代书坛的重要地位,其“书如其人”“笔法与神韵并重”的理念影响深远,被后世誉为“帖学最后的高峰”之一。
Q2:梁巘的《评书帖》提出了哪些重要的书法观点?
A2:《评书帖》是梁巘书法理论的代表作,核心观点包括:①“书如其人”,强调书法创作需人品与书品统一;②“晋人取韵,唐人取法,宋人取意,明人取态”,主张学习晋唐经典,兼取宋明之长;③“用笔贵用中锋”,认为中锋是书法骨力的根本,侧锋则可丰富笔势;④“作字先作人”,重视学识修养对书法的滋养,这些观点至今仍对书法创作具有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