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刘志,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书画双修四十余载,以“笔墨当随时代,根植传统而求新变”为艺术主张,成为当代书画界融通南北、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气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其艺术生涯始于家学,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文人画家,幼时刘志常伴祖父研墨铺纸,于《玄秘塔碑》《兰亭序》的临摹中初识笔墨之道,少年时便以“小书法家”之名邻里称道,1983年,他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著名书画家魏启后、陈玉圃先生,系统研习书法史论与山水画技法,奠定了“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根基,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学院派技法,而是选择游历大江南北,遍访名山大川,于黄山的奇松、华山的险峻、黄河的奔腾中汲取灵感,将碑学的雄浑与帖学的灵动融会贯通,逐步形成“浑厚华滋、清雅脱俗”的个人风格。
刘志的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篆书,其行草取法“二王”与米芾,用笔方圆兼备,结字欹正相生,如代表作《赤壁赋长卷》,笔势连绵如行云流水,牵丝引带间尽显晋韵风流, yet 于流畅中暗藏金石刀凿之劲健,墨色浓淡枯湿的变化,仿佛将观者带入苏轼笔下的月夜泛舟之境,篆书则融《石鼓文》的端庄与邓石如的灵动于一体,线条圆融中见骨力,结构对称中求错落,所作《论语摘句》条幅,被曲阜碑林勒石刻石,成为不少书法爱好者临摹的范本,他的绘画以山水为主,兼及花鸟,早年宗法宋元,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情深有研习;后受黄宾虹“五笔七墨”理论启发,善用积墨、破墨法,画面层次丰富,如《泰山松云图》系列,以墨色浓淡表现山石肌理,云雾缭绕间透出泰山“稳如泰山”的磅礴气势,又通过松树的苍劲姿态赋予画面“岁寒不凋”的人文精神;花鸟画则取法吴昌硕,用笔老辣,设色明快,寥寥数笔便勾勒出《荷塘清趣》中荷花的清逸与荷叶的舒展,墨色交融间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
作为艺术家,刘志不仅深耕创作,更致力于文化传播与教育传承,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他坚持“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常以“笔墨是技术,修养是灵魂”勉励学生,要求他们既要勤练技法,更要多读书、多感悟,其书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美术展,并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全国书法兰亭奖提名”等重要奖项,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山东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他出版《刘志书画集》《书法技法与创作》《山水画笔墨研究》等著作,在《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系统阐述对书画传统与创新的理解。
刘志的艺术之路,是传统与时代交织的生动写照,他坚守“书画同源”之理,以书法的笔法入画,以绘画的意境润书,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厚度,又有时代的气息,正如他所言:“笔墨当随时代,但时代的根是传统;只有扎根传统的土壤,才能开出时代的花朵。”
刘志艺术年表(关键节点)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983年 | 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 | 师从魏启后、陈玉圃,系统学习书画 |
1995年 | 首次参加全国书法展 | 作品《行书条幅》获优秀奖 |
2008年 | 《黄河魂》入选全国美展 | 获银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5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刘志书画艺术展” | 展出书画作品80余件,引发业界关注 |
2020年 | 出版《山水画笔墨研究》 | 系统归纳个人山水画创作理念与技法 |
2023年 | 受聘为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 开设“传统书画创新实践”课程 |
相关问答FAQs
Q:您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传统是艺术的“根”,创新是艺术的“魂”,我主张“以古人为师,以造化为师”:通过临摹经典碑帖、画作,掌握笔墨技法的“法度”,比如书法需从篆、隶、楷入手,理解笔法、字法的演变规律;绘画则要研习宋元山水“三远法”、花鸟画的“折枝法”,这是传统的基本功,创新不是凭空创造,而是从生活中寻找灵感,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笔墨,比如我画黄河,不仅表现其“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气势,还会融入对母亲河生态保护的思考,让作品有“古意”更有“我意”,传统与创新就这样在实践中自然融合。
Q:对初学书画的年轻人,您有什么建议?
A:首先要“静心”,戒除浮躁,书画是慢功夫,要沉下心来临帖、写生,每天坚持练习,哪怕只是一幅小楷、一张速写,积少成多才能打下基础,其次要“读万卷书”,提升文化修养,书画不仅是技巧,更是文化的载体,比如画梅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品格,写字要理解“字如其人”的内涵,多读经典文学、历史、哲学,作品才有“书卷气”,最后要“师法自然”,多走进山水之间,观察万物生长,比如学画松,不仅要临摹古人的松法,还要去黄山看松树的姿态、在风雨中感受松的坚韧,这样画出的松才“活”起来,技法是基础,修养是灵魂,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