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画家刘金标,是当代津门画坛中一位兼具传统笔墨功底与时代创新精神的代表性艺术家,他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天津,自幼浸润于这座九河下梢、中西合璧的文化名城,其艺术风格既承袭了“津派绘画”的醇厚底蕴,又融入了对当代生活的敏锐观察与个性化表达,形成了以花鸟画为主、兼擅山水、偶涉人物的艺术格局,在天津乃至全国画坛都享有一定声誉。
刘金标的绘画之路,始于对传统的虔诚研习,少年时,他便师从天津本地名家,系统研习宋元花鸟的精细工致、明清写意的淋漓气韵,尤其对陈淳、徐渭的泼墨大写意,以及任伯年、吴昌硕的海派花鸟深有浸淫,在天津美术馆的临摹室里,他曾耗时数年揣摩《百花图卷》《芙蓉鸳鸯图》等经典,对线条的顿挫转折、墨色的浓淡干湿反复锤炼,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本功”,这种对传统的敬畏与深耕,让他的作品始终保持着“以书入画”的文人画特质——无论是工笔翎毛的毫发毕现,还是写意花卉的狂草笔法,都能看出他对“书画同源”的深刻理解,他笔下的牡丹,花瓣以没骨法晕染,叶筋则以篆书笔法勾勒,既显雍容华贵,又不失骨力风韵;而画藤蔓时,更是以草书的飞白笔触表现其盘曲缠绕之势,仿佛能感受到藤条在风中摇曳的生命力。
刘金标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模仿,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海河的烟波、五大道的洋楼、杨柳青的年画、古文化街的民俗,这些独特的地域元素逐渐成为他艺术创新的灵感源泉,他曾在访谈中提到:“天津的美,在于它的‘混搭’——既有老城厢的市井烟火,也有租界的异域风情;既有北方的豪迈,也有水乡的婉约,我想把这种‘混搭’的韵味画出来。”为此,他大胆突破传统花鸟画的“折枝”构图,尝试将现代城市景观融入画面,他的代表作《海河春晓》中,前景是几株盛放的玉兰,以淡彩写意表现其娇嫩;中景则以水墨晕染出海河的柔波,波光中倒映着解放桥的钢架结构;远景则用简笔勾勒出天津眼摩天轮的轮廓,传统花鸟与现代建筑在画面中和谐共存,既保留了花鸟画的诗意,又传递出天津作为现代化都市的时代气息,这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新,让他的作品既有“老味道”,又有“新面貌”,受到年轻观众的喜爱。
在艺术语言上,刘金标形成了“工写结合、彩墨交融”的独特面貌,他的画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中带写”,如《荷塘清趣》《秋实图》等,以工笔刻画物象的形态质感,再以写意笔法点染背景或点缀细节,既精准又灵动;另一类则是“大写意”,如《紫藤飞瀑》《凌霜怒放》等,以奔放的笔触、酣畅的墨色直抒胸臆,强调主观情感的抒发,用色方面,他既承袭了吴昌硕“古艳浑厚”的设色理念,又吸收了天津杨柳青年画的明快色彩,常以胭脂、花青、藤黄等传统色为基础,加入少量西洋画的对比色,使画面既不失文人画的雅致,又充满视觉张力,他画的紫藤,花穗以胭脂调朱砂点染,浓而不艳,叶则以花青加墨泼洒,形成浓淡层次,背景则用淡花青烘托出朦胧感,整体色彩既丰富又和谐,营造出“紫气东来”的吉祥意境。
除了花鸟画,刘金标的山水画也颇具特色,他笔下的山水,多取材于天津周边的盘山、蓟州山水,以及海河两岸的风光,与传统山水的“高远、深远、平远”构图不同,他常采用“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将现代建筑、桥梁、游船等元素融入山水画中,创造出“城市山水”的新样式。《津门揽胜》一画,以海河为脉络,两岸的摩天大楼、欧式洋楼、古朴的石桥依次展开,远山则以淡墨轻扫,近景的柳树、芦苇则以工笔细致描绘,传统山水与现代都市在画面中交织,既展现了天津的地理特征,又反映了城市的发展变迁,这种山水画创作,拓展了传统山水的表现边界,为“津派山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作为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画院特聘画家,刘金标不仅致力于个人艺术探索,还积极参与天津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他多次深入杨柳青、葛沽等古镇,采风写生,将年画元素融入花鸟画创作,如《连年有余》一画,便以年画的构图方式描绘鲤鱼和莲花,色彩明快,寓意吉祥,深受大众喜爱,他还长期在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天津美术馆等地授课,培养青年画家,将自己的艺术经验与心得倾囊相授,为津门画坛的梯队建设贡献力量,其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天津美术作品展并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多幅画作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政要和文化机构,成为传播天津文化的重要载体。
刘金标的艺术成就,源于他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创新的执着追求,他的作品,既有“笔墨当随时代”的自觉,又有“画为心声”的真诚,他将天津的地域文化、时代精神与个人的艺术感悟熔于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当代画坛追求形式创新或回归传统的潮流中,刘金标走出了一条“守正创新”的道路,为如何传承与发展地域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他的艺术实践证明,只有扎根传统、立足生活、勇于创新,才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这正是刘金标作为天津画家的价值所在,也是他艺术生命长青的秘诀。
相关问答FAQs
问:刘金标的绘画题材为何多与天津风物相关?他的创作如何体现地域特色?
答:刘金标作为土生土长的天津人,对天津的山川河流、城市风貌、民俗文化有着深厚的情感,他认为,艺术创作离不开生活的滋养,天津独特的“河海要冲、九达天衢”的地理位置,以及中西合璧的城市文化,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他的绘画题材中,既有海河、盘山等自然景观,也有解放桥、五大道、杨柳青年画、古文化街等人文元素,在创作中,他通过“以景入画”“以情入景”的方式,将地域特色融入笔墨:用明快的色彩表现杨柳青年画的喜庆,用水墨的晕染表现海河的柔波,用现代建筑的线条与传统山水的构图结合,创造出既有“津味”又有时代感的作品,从而让天津的地域文化通过绘画得以传播和弘扬。
问:刘金标的“工写结合”艺术风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这种风格有何优势?
答:刘金标的“工写结合”风格主要体现在对物象的刻画与情感的抒发上:在工笔部分,他精细刻画物象的形态、质感,如翎毛的羽毛、花卉的花瓣,力求形似;在写意部分,则以奔放的笔触、酣畅的墨色表现物象的神韵,强调主观情感的流露,他画的《荷塘清趣》,荷叶以工笔细致描绘叶脉纹理,而荷花则以没骨法晕染,背景的水波则以写意笔法扫出,形成“工笔为骨、写意为魂”的效果,这种风格的优势在于,既能满足观众对“形似”的审美需求,又能传递“神似”的艺术意境,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画的精细,又融入了写意画的灵动,使画面更具张力和感染力,避免了纯工笔的刻板和纯写意的空疏,实现了“形神兼备”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