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会敏,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当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书法作品熔铸碑帖,自成一格,以典雅清逸的书风在当代书坛独树一帜,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大展并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同时致力于书法教育,培养后学无数,被誉为“江南书坛的中坚力量”。
吴会敏自幼受家学熏陶,六岁临池,初学唐楷,以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筑基,打下了坚实的楷书功底,少年时代转习魏碑,临摹《张猛龙碑》《张黑女墓志》,得雄强之气与开合之姿,青年时期拜入苏州书法名家费新我门下,系统研习“二王”行草,深得《兰亭序》《十七帖》之神韵,同时广泛涉猎宋元明清诸家,取苏轼之丰腴、米芾之跌宕、董其昌之淡雅,形成“师古而不泥古,尚法而能破法”的艺术理念,他常言:“书法之妙,贵在得法,更在得神;临帖是入古,创作是出新,二者不可偏废。”
吴会敏书法以楷、行、草见长,各具风貌,楷书取欧骨、颜韵、褚姿,笔画劲挺而不失温润,结体端庄而富于变化,如《道德经楷书册》,既见唐法森严,又含晋韵流美,被誉为“当代楷书的新范式”,行书融合“二王”的秀逸与米芾的奇崛,笔法方圆兼备,使转自如,线条如行云流水,节奏明快,代表作《赤壁赋行书卷》中,字字顾盼生姿,行行气脉贯通,尽显文人书法的雅致与洒脱,草书则追踪张旭、怀素的狂放,又融入孙过庭《书谱》的法度,笔势连绵不绝,墨色浓枯相间,既有“惊蛇入草”之疾,又有“屋漏痕”之涩,如《草书千字文》,一气呵成,纵横恣肆而不失法度,展现出极高的控笔能力。
书体 | 笔法特点 | 结体特征 | 墨法运用 | 代表作品 |
---|---|---|---|---|
楷书 | 劲挺含蓄,起收分明 | 端庄方正,中宫收紧 | 浓墨为主,清润为辅 | 《道德经楷书册》《心经小楷》 |
行书 | 方圆兼备,使转流畅 | 疏密有致,欹正相生 | 浓淡枯湿,自然变化 | 《赤壁赋行书卷》《兰亭集序临本》 |
草书 | 连绵奔放,提按顿挫 | 开合聚散,奇正相生 | 浓枯互破,燥润相生 | 《草书千字文》《古诗四帖》 |
吴会敏的代表作品涵盖经典临摹与原创创作两大类,临摹作品如《兰亭序》十通,每通皆以不同面貌呈现,或精巧秀逸,或苍劲老辣,展现其对“书圣”笔法的深刻理解;原创作品则以文人士大夫经典诗文为主,如《苏轼词意行书册》《陶渊明诗意图草书卷》,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既有文学底蕴,又具书法美感,其作品《太湖秋韵》曾获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吴门书道——吴会敏书法展》先后在苏州、南京、北京等地举办,引起书坛广泛关注,他还出版有《吴会敏书法集》《楷书技法解析》等著作,为书法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提供了重要参考。
吴会敏不仅在创作上成就斐然,更以推动书法传承为己任,他长期担任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主任,每年举办数十场公益书法讲座,深入社区、学校普及书法知识,培养青少年书法家逾千人,他提出的“书法三境”——“技进于艺,艺进于道,道进于心”,深刻影响了众多后学,在业界,他被誉为“兼具传统功力与时代精神的书法家”,其作品被《中国书法》《书法》等专业期刊专题介绍,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FAQs
问:吴会敏的书法学习路径对初学者有何启示?
答:吴会敏的书法学习路径遵循“楷筑基、行求变、草通神”的规律,强调先扎实基本功,再追求个性表达,初学者可从唐楷入手,打好笔画与结体基础;进而研习行书,体会笔势连贯与节奏变化;最后尝试草书,感受线条的韵律与情感的抒发,他主张“读帖与临帖结合”,不仅要临摹字形,更要理解古人笔法背后的精神内涵,做到“临古而不泥古”,逐步形成个人风格。
问:如何评价吴会敏书法作品的“雅俗共赏”?
答:吴会敏书法作品的“雅俗共赏”体现在其既有传统文人的书卷气,又贴近大众审美,从“雅”的层面看,其作品深植传统,笔法精严,意境高远,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俗”的层面看,其结体自然流畅,线条优美生动,形式雅致而不晦涩,让普通观众也能感受到书法的美感,这种“雅俗共赏”并非刻意迎合,而是他“师法自然,融通古今”艺术理念的体现,既坚守书法的艺术高度,又注重与大众的审美共鸣,是当代书法走向大众化的重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