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设立瓷版画家日?传统瓷画艺术的当代价值何在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1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瓷版画,这门诞生于中国大地的古老艺术,以瓷为纸,以笔为媒,将绘画的灵动与瓷器的温润完美融合,在火与土的淬炼中定格永恒,为致敬这些在方寸瓷板上耕耘一生的“火与土的诗人”,每年农历谷雨前后,景德镇等地会自发举办“瓷版画家日”活动,这不仅是对历代瓷版画艺术家的集体纪念,更是对这门千年技艺的传承与礼赞。

瓷版画家日

瓷版画的历史,是一部写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厚重篇章,它的雏形可追溯至唐代,当时工匠们开始在青瓷板上进行简单的釉下彩绘,虽技法稚朴,却已初现“瓷画同源”的端倪,宋代随着景德镇制瓷业的崛起,瓷版画迎来第一次发展高峰,磁州窑的釉下黑花、景德镇的青白瓷板上,开始出现花鸟、人物等题材,笔法流畅,意境悠远,元代青花瓷的成熟,为瓷版画注入新的活力,工匠们以钴料为墨,在瓷板上绘制《西厢记》等故事场景,构图疏密有致,线条刚劲有力,成为当时文人雅士案头的珍品,明清两代,瓷版画技艺臻于成熟,从釉下彩到釉上彩,从单色到五彩、珐琅彩、粉彩,技法日益丰富;题材也从单一的民俗画拓展到山水、花鸟、人物、肖像,甚至出现了记录重大历史事件的“瓷版历史画卷”,清代康熙年间,王氏家族在景德镇创立“瓷画世家”,其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瓷版长卷,以数百块瓷板拼接,人物栩栩如生,场景宏大细腻,被誉为“瓷画中的《清明上河图》”,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变革,瓷版画从宫廷走向民间,涌现出王锡良、张松茂、王隆夫等一代宗师,他们将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结合,创作出《井冈山》《毛主席去安源》等经典作品,让瓷版画成为记录时代、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

瓷版画的艺术价值,在于它打破了陶瓷与绘画的边界,实现了“工艺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与纸本绘画不同,瓷板质地坚硬、吸水性弱,画家需在“湿画法”与“干画法”间精准把控:釉下彩需在素烧的瓷板上作画,再施透明釉经高温烧制,色彩因釉层的流动而呈现朦胧晕染的效果;釉上彩则是在烧好的白瓷板上绘制,经低温烘烤固定,色彩鲜艳细腻,层次分明,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所言:“瓷版画难就难在‘火候’——笔力要透,色彩要稳,既要让颜料吃进瓷胎,又要保留笔墨的灵气。”这种“三分人力,七分天成”的创作过程,让每一件瓷版画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珍品,从题材上看,瓷版画既有《富春山居图》般的山水意境,也有《百子图》般的民俗温情;既有对历史人物的细腻刻画,也有对时代风貌的生动再现,堪称“立体的史书,无声的诗篇”。

在瓷版画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艺术家以毕生精力守护这门技艺,他们中,有“择一事终一生”的老匠人:年逾八旬的景德镇老艺人李文跃,至今仍坚持每天在工作室创作4小时,他首创“高温色釉山水瓷版画”,以铜、铁、钴等金属氧化物为颜料,利用釉料在高温下自然流淌形成的肌理,表现山水的苍茫与灵动,其作品《黄山云海》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也有“守正创新”的年轻一代:90后瓷版画家程磊,将数字绘画与传统技艺结合,先用电脑绘制构图,再在瓷板上以工笔技法还原细节,他的《城市印象》系列瓷版画,以现代都市为题材,玻璃幕墙的冷光与老街巷的暖阳形成对比,展现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的鲜活生命力,正如程磊所说:“瓷版画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只有不断拥抱时代,才能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瓷版画家日”的设立,正是为了让更多人看见这些“守艺人”的故事,感受瓷版画的魅力,每年的这一天,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会成为艺术狂欢的中心:展厅里,“百年瓷版·匠心传承”特展汇聚了从清代到当代的百余件精品,观众可以近距离欣赏王锡良的《水点桃花》、张松茂的《牡丹瓷瓶》,感受不同时期瓷版画的风格演变;广场上,老艺人现场演示“画坯”“填色”“烧窑”等工序,指尖在瓷板上轻舞,釉料在笔下生花,让游客直观体会“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的复杂工艺;工作坊里,亲子家庭在艺术家指导下体验瓷版画绘制,孩子们用稚嫩的笔触在瓷板上画下心中的“中国梦”,感受泥土与指尖的碰撞;晚间的“瓷版画论坛”上,艺术家、学者、收藏家围坐一堂,探讨“瓷版画如何走进现代生活”“非遗技艺的年轻化传承”等话题,为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建言献策,这些活动不仅搭建了艺术家与公众沟通的桥梁,更让瓷版画从“殿堂”走向“民间”,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瓷版画家日

瓷版画的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工业化生产的冲击,手工瓷版画的创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逐渐被机制瓷画挤压;年轻一代对传统技艺的兴趣减弱,传承人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创作者过于追求技法,忽视文化内涵,导致作品“有形式、无灵魂”,面对这些挑战,“瓷版画家日”的意义更显珍贵——它不仅是对艺术家的致敬,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守护,正如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周国桢所说:“瓷版画的灵魂在于‘文心’,无论是传承古法还是创新表达,都要守住‘以瓷载道、以画传情’的初心。”近年来,在“瓷版画家日”的推动下,越来越多政策向瓷版画倾斜:景德镇设立“非遗传承人扶持基金”,鼓励年轻人拜师学艺;高校开设“瓷版画创作”专业,将技艺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文旅部门推出“瓷版画研学之旅”,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这些举措,为瓷版画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瓷版画发展脉络简表

时期 艺术特点 代表艺术家及代表作
唐宋 釉下彩绘为主,题材简朴,笔法稚朴 唐代长沙窑青瓷板画、宋代磁州窑釉下黑花瓷版画
元代 青花瓷版画兴起,构图疏朗,线条刚劲 元代《西厢记》故事瓷版长卷
明清 技法成熟,五彩、珐琅彩、粉彩引入,题材广泛,细腻写实 清代王氏家族《清明上河图》瓷版长卷、康熙郎窑红瓷版画
近现代 融入时代精神,从宫廷走向民间,出现历史题材、人物肖像经典 王锡良《井冈山》、张松茂《毛主席去安源》
当代 守正创新,融合数字技术,题材拓展至都市、抽象等领域 李文跃《黄山云海》、程磊《城市印象》系列

相关问答FAQs

Q1:瓷版画家日是哪一天设立的?设立目的是什么?
A1:瓷版画家日并非官方固定节日,而是由景德镇陶瓷行业协会于2018年倡议设立,每年农历谷雨前后(通常在4月20日左右)举办,设立这一节日旨在:①纪念历代为瓷版画艺术做出贡献的艺术家,弘扬其“工匠精神”;②搭建公众与瓷版画艺术的互动平台,通过展览、体验等活动普及瓷版画文化;③呼吁社会关注非遗技艺传承,推动瓷版画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

Q2:普通人如何参与瓷版画家日的活动,了解瓷版画艺术?
A2: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方式参与:①线下体验:若在谷雨前后前往景德镇,可前往陶溪川文创街区、古窑民俗博览区等地,参与现场瓷版画绘制体验、大师公开课等活动;②线上关注:通过“景德镇陶瓷”“非遗传承在行动”等社交媒体账号,观看瓷版画创作直播、艺术家访谈等内容;③参观展览:关注当地博物馆(如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或美术馆的瓷版画特展,近距离欣赏经典作品;④学习普及:阅读《中国瓷版画史》《瓷版画技法入门》等书籍,或通过线上课程平台(如“非遗公开课”)系统了解瓷版画的历史与技艺。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翡翠502,502元能买到真翡翠吗?
« 上一篇 09-02
墨西哥产翡翠?揭秘其独特魅力与市场价值
下一篇 » 09-02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