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荣书法,作为当代书坛中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气息的艺术实践,其创作始终扎根于对经典法帖的深度研习,同时融入个人生命体验与审美思考,形成了沉雄中见灵动、古朴中蕴新意的独特风貌,从艺数十年来,他以“守正创新”为圭臬,在楷、行、草诸体均有精深造诣,尤以行草书成就最为突出,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展览并被多家专业机构收藏,成为连接传统书法精神与当代审美需求的重要桥梁。
艺术经历:师古不泥,厚积薄发
李善荣的书法之路,始于童年对祖父书房的耳濡目染,祖父作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书家,常以“书为心画”的训诫引导他临池不辍,小学时,他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入手,打下楷书基础;中学后,转攻王羲之《兰亭序》《圣教序》,兼习米芾《蜀素帖》,于“二王”的典雅与米芾的奇崛中体悟笔法精微;大学期间,系统研习书法史论,师从多位名师,尤其受清代碑学思潮影响,开始关注《张迁碑》《石门颂》等汉碑的雄强气息,尝试将碑的骨力与帖的韵味相融合。
工作后,他并未因俗务中断笔墨,反而以“读帖为日课,临帖为修行”的态度,坚持每日临池三小时,从《书谱》的使转自如到《祭侄文稿》的情感激越,从徐渭的狂放不羁到王铎的连绵跌宕,他广泛汲取历代经典养分,逐渐形成“以楷法立骨,以行意贯气,以草韵抒怀”的创作思路,近年来,他更注重“字外功夫”的修炼,从诗词歌赋、绘画、音乐中汲取灵感,使书法作品超越单纯的技法展示,成为承载文化精神与个人情感的艺术载体。
书法风格解析:碑帖相融,形神兼备
李善荣的书法,以“沉雄”为基调,却不失灵动;以“古朴”为底色,却蕴含新意,其风格特质可从用笔、结字、墨色、章法四个维度深入剖析。
用笔:方圆兼备,提按生辉
在用笔上,李善荣主张“以中锋立骨,以侧锋取势”,方笔与圆笔交替使用,刚柔并济,其楷书用笔方折居多,如刀斫斧劈,兼具《张迁碑》的厚重与《龙门二十品》的险峻;行草书则圆转为主,提按分明,使转如环,线条中段富有弹性,收笔或含蓄内敛,或戛然而止,形成“寓刚于柔,寓动于静”的视觉效果,例如其行书作品《赤壁赋》,笔画起笔多藏锋,行笔稳健,收笔或露锋轻挑,或回锋顿驻,既有“二王”的流畅婉转,又融入碑学的骨力,显得力道十足而不失雅致。
结字:欹正相生,疏密有致
结字上,李善荣深谙“计白当黑”之妙,打破常规平正结构,通过欹侧、开合、伸缩等手法,营造出动态平衡,其楷书结字茂密紧凑,中宫收紧,笔画向外辐射,如“高山坠石”,重心沉稳;行草书则更注重字形大小、长短、宽窄的变化,单字或险绝奇崛,或平淡自然,通过字内空间的疏密对比(如“密不透风,疏可走马”)形成节奏感,如草书作品《将进酒》,字形大小错落,“君不见”三字连绵而下,一气呵成,“黄河之水天上来”则字形舒展,笔画拉长,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墨色:浓淡枯湿,层次丰富
墨色的运用是李善荣书法的又一亮点,他善用浓墨、淡墨、枯墨的交替变化,增强作品的感染力,浓墨如“乌玉”,厚重饱满,多用于字的主体笔画;淡墨则清雅空灵,常用于字与字之间的过渡或次要笔画;枯墨则“屋漏痕”般自然,飞白笔法恰到好处,既表现老辣笔力,又增添苍茫气息,心经》作品,以淡墨起笔,逐渐转为浓墨,再以枯笔收尾,墨色由浅入深,再由深至浅,形成“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韵律美。
章法:虚实相生,气韵贯通
章法布局上,李善荣追求“行行有活字,字字有呼应”的整体效果,其作品多采用“纵有行,横有列”的布局,但通过字距、行距的疏密变化打破呆板,行草书则更强调“连断”与“顾盼”,字与字或牵丝引带,或笔断意连,行与行之间相互穿插,形成“形散神聚”的气韵,如手卷作品《滕王阁序》,开头字形较小,节奏平稳,中间“落霞与孤鹜齐飞”等句字形放大,笔画连绵,情感推向高潮,阁中帝子今何在”则渐趋舒缓,形成“起承转合”的完整章法。
为更直观展示其风格特征,可参考下表: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代表作品体现 |
---|---|---|
用笔 | 方圆兼备,提按分明,中锋为主,侧锋取势 | 《赤壁赋》圆转流畅中见方笔骨力 |
结字 | 欹正相生,疏密有致,中宫收紧,笔画辐射 | 《将进酒》字形大小错落,险中求稳 |
墨色 | 浓淡枯湿交替,层次丰富,润燥结合 | 《心经》淡墨起笔、浓墨行笔、枯笔收尾 |
章法 | 虚实相生,行气贯通,疏密对比强烈 | 《滕王阁序》开头舒缓、中段激昂、结尾收敛 |
艺术成就与影响:德艺双馨,薪火相传
李善荣的书法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他对书法传承与推广的贡献上,作为某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他多次组织书法公益讲座、进校园活动,培养青少年书法爱好者;其主编的《书法基础教程》《行草技法解析》等书籍,系统梳理了传统书法技法,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的入门指南。
在创作上,他数十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等国家级展览,并获“中国书法兰亭奖提名奖”“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等重要奖项,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部分作品还被作为国礼赠送海外友人,其艺术成就被《中国书法》《书法报》等专业媒体报道,被誉为“兼具传统精神与时代感的实力派书家”。
传承与创新:守正出新,与时俱进
面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多元化趋势,李善荣始终坚守“守正创新”的理念。“守正”即坚守书法的传统内核,笔法、结字、章法等基本功必须扎实,对经典法帖的临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体悟其精神内涵;“创新”则是在传统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避免机械模仿,他认为,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他在行书中融入汉碑的方笔和篆书的圆转,使线条更具张力;在章法上借鉴现代平面构成意识,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但又不失传统书法的气韵生动,这种“以古为新”的创作思路,为当代书法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平衡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关问答FAQs
Q1:李善荣书法的学习路径是怎样的?对初学者有何建议?
A1:李善荣的学习路径可概括为“楷书筑基—行草求变—碑帖融合—自成一格”,初学阶段,他建议从楷书入手,选择一家经典法帖(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临习1-2年,掌握基本笔法与结字规律;再过渡到行书,临习《兰亭序》《圣教序》等,体会“使转”与“气韵”;进阶阶段可尝试草书,同时研习碑刻(如《张迁碑》《郑文公碑》),增强线条骨力,对初学者的建议是:一要“读帖重于临帖”,仔细观察笔画形态与结构特点;二要“持之以恒”,每日坚持临池,哪怕半小时;三要“博采众长”,不局限于一家一体,但需先精后博;四要“字外求字”,多读书、多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Q2:如何欣赏李善荣书法作品的“气韵生动”?
A2:欣赏李善荣书法的“气韵生动”,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线条的节奏感”,观察其用笔的提按、顿挫、徐疾,感受线条如“行云流水”般的韵律;二是“结构的动态美”,注意字形欹正、疏密的变化,体会“险中求稳、静中寓动”的平衡感;三是“情感的融入”,通过作品内容(如诗词、经典)与墨色、章法的呼应,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如《将进酒》的豪迈奔放、《心经》的宁静空灵,还需结合书法史背景,理解其“碑帖融合”的风格特质,方能更深入体会作品的“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