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正之,其笔墨风格如何独具一格?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12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书画家正之,本名王正之,号墨禅斋主,1965年生于江苏苏州,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苏州书画院专业画家,其书画艺术植根于吴门画派与传统书法的沃土,上溯晋唐,下接明清,兼收并蓄而自成一格,在当代书画界以“书骨画韵”独树一帜,被誉为“文人书画的当代践行者”。

书画家正之

生平与艺术启蒙

正之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世家,祖父为前清秀才,精于诗词书法,父亲是中学语文教师,擅长国画,自幼耳濡目染,他五六岁便临摹《玄秘塔碑》《芥子园画谱》,十二岁能书春联,十六岁作品入选苏州市青少年书画展,1983年,他考入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师从著名书画家华人德、张辛教授,系统学习书法史论与国画技法,大学期间,他遍临《兰亭序》《祭侄文稿》《富春山居图》等经典,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基础。

1987年毕业后,正之任职于苏州博物馆,得以近距离观摩馆藏文徵明、唐寅、王铎等真迹,对吴门书风的“士气”与“逸品”有了深刻体悟,他曾在日记中写道:“书画非小技,乃养心之道,笔底要见古人,更要见自己——古人的法度是骨架,自己的性情是血肉。”这段经历让他确立了“以书入画,以画养书”的艺术理念,也为后来的创作埋下了“守正创新”的种子。

艺术风格:书骨画韵,文心独运

正之的书画艺术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书法与绘画相辅相成,呈现出独特的文人气质。

(一)书法:碑帖融合,雄秀兼得

正之书法五体皆能,尤以行书、草书见长,他早年深入研习“二王”书风的秀逸流畅,兼取颜真卿的雄浑厚重、王铎的奇崛跌宕,后融入汉魏碑刻的方笔与金石气,形成“碑帖互融”的面貌,其用笔“寓方于圆”,刚柔并济:起笔藏锋含蓄,行笔中锋为主,转折处圆劲有力,收笔或轻提出锋或顿笔回护,既有帖学的灵动,又有碑的朴拙,结体上,他打破传统书体的界限,将行书的连贯、草书的简练与楷书的端庄结合,字形或修长险峻,或宽博平稳,于欹正相生中体现节奏变化。

如行书作品《苏轼·赤壁赋》(2018年),通篇气脉贯通,字字独立而笔意相连,前段笔法温润,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笔舒缓,结字疏朗;后段“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则笔势渐强,线条粗细对比鲜明,墨色由浓转淡,既保留了苏轼书风的丰腴跌宕,又融入碑刻的骨力,展现出“雄中见秀、动中寓静”的审美追求。

书画家正之

(二)绘画:水墨为魂,意境为先

正之的国画以山水为主,兼及花鸟、人物,受吴门画派“写意抒情”与元代文人画“逸笔草草”影响尤深,他强调“书画同源”,作画时以书法用笔入画,线条讲究“屋漏痕”“折钗股”,刚劲中含婀娜,墨色上追求“墨分五色”,通过浓淡干湿的层次变化营造空间感与意境美。

其山水画多取材江南景致与黄山、太行山等,构图上“计白当黑”,善用留白表现云雾、水面,画面虚实相生,如《吴门烟雨图》(2020年),以淡墨渲染远山,中景用浓墨勾皴房屋、树木,前景留白作湖水,几叶扁舟点缀其间,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诗意,花鸟画则多取梅、兰、竹、菊,用笔简练,如《墨竹图》(2019年),以浓墨写竹干,淡墨画竹叶,竹叶“个”“介”组合自然,竹节挺拔,既文同的“湖州竹派”遗韵,又透出“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人格象征。

(三)书画一体:文心相通的内在逻辑

正之始终认为“书为画之骨,画为书之韵”,其书画作品在笔墨语言、审美追求上高度统一,书法的线条功夫为绘画注入骨力,如山水画中的皴法、树木的勾勒,皆有篆书的圆厚、隶书的方劲;绘画的意境营造则反哺书法,使其行草更富画面感与节奏美,他将诗词、印章融入书画,题款或摘录古人名句,或自作诗词,印章则用姓名章、闲章呼应画面内容,形成“诗书画印”四位一体的文人画传统,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正之的创作生涯四十余年,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山水画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其代表作品涵盖书法与绘画两大领域,各具特色:

类别 作品名称 创作年份 艺术特色 收藏机构
书法 《王维·山居秋暝》 2015 行书,笔法流畅,结字疏朗,墨色变化自然,体现“诗中有画”的意境 苏州博物馆
山水画 《黄山云起图》 2017 水墨浅绛,以披麻皴表现山石肌理,云雾用留白与淡墨渲染,气势恢宏 中国美术馆
花鸟画 《兰竹清韵》 2019 水墨,兰叶用草书法,竹节以楷法写,清雅脱俗,体现文人高洁 江苏省美术馆
书法 《心经》 2021 小楷,取法钟繇、王献之,结体宽博,笔力内敛,静穆中见禅意 故宫博物院

除创作外,正之还致力于书画理论研究,著有《吴门书风研究》《书画同源论稿》等,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当代文人书画的“守正”与“创新”》获中国书法理论奖,他还长期从事书画教育,创办“墨禅书画班”,培养了数百名学员,为传承传统书画艺术贡献力量。

书画家正之

艺术思想与当代价值

正之的艺术思想核心是“守正出新”,他强调“守正”是对传统的敬畏与继承,“出新”是对时代的回应与创造,在他看来,传统不是束缚,而是创新的起点:“没有传统的根,创新是无源之水;没有时代的魂,创新是无本之木。”他反对盲目追求“现代性”而抛弃笔墨传统,也反对固步自封拒绝变革,主张“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

在当代书画界,浮躁之风盛行,正之的“慢创作”“重修养”显得尤为可贵,他坚持每日临池、写生,注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自然与生活中汲取灵感,其作品既有古人的笔墨韵味,又有当代人的精神气质,为文人书画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正如评论家所言:“正之的书画,是写给时代的一封‘文人信札’,笔尖流淌的不仅是墨,更是对中国文化精神的坚守与热爱。”

相关问答FAQs

Q1:正之的书画艺术主要受到哪些传统流派的影响?
A1:正之的书画艺术融合了多个传统流派的精华,书法上,他早年以“二王”(王羲之、王献之)为宗,取其行草的秀逸流畅;后研习颜真卿的雄浑厚重、王铎的奇崛跌宕,融入汉魏碑刻的金石气,形成“碑帖互融”的风格,绘画上,他深受吴门画派(如文徵明、唐寅)的“写意抒情”影响,兼取元代文人画(如倪瓒、黄公望)的“逸笔草草”与宋代院体画的严谨,强调“以书入画”,将书法的笔墨语言融入绘画,形成“书骨画韵”的独特面貌,他对明清以来的“扬州八怪”“海上画派”也有所借鉴,但始终以“吴门文脉”为核心根基。

Q2:初学者学习正之的书画风格,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A2:初学者学习正之的书画风格,可分三步走:

  1. 打牢传统基础:书法建议从楷书入手,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以正笔法,再过渡到行书,临摹“二王”《兰亭序》《圣教序》,体会笔法的流畅与结字的灵动;绘画则先学《芥子园画谱》中的树石法,再临摹文徵明、沈周的山水小品,掌握基本构图与皴法。
  2. 理解“书画同源”:重点练习书法线条在绘画中的应用,如用篆书笔法画梅枝的圆劲,用草书笔法写兰叶的飘逸,同时注重墨色变化(浓、淡、干、湿、焦),通过临摹正之的作品(如《吴门烟雨图》《墨竹图》),体会其“以书入画”的笔墨逻辑。
  3. 培养文心修养:正之的书画充满文人气息,初学者需多读古典诗词、画论,提升文化素养;同时坚持写生,从自然中观察物象形态,将传统技法与个人感悟结合,避免“为技法而技法”,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画家高用
« 上一篇 09-01
金刚翡翠的寓意是什么?包含哪些美好象征?
下一篇 » 09-0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