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白爽,1965年生于山东济南,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沃土,师承著名书画家陈玉圃先生,诗、书、画、印兼修,以“守正创新”为艺术圭臬,在当代书画界独树一帜,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取法“二王”的俊逸与米芾的跌宕,融入汉隶的拙朴与魏碑的雄强,形成“刚柔相济、气韵生动”的个人风貌;绘画则以山水为宗,兼及花鸟,笔墨上承宋元文人画的雅致,下接明清写意画的率真,构图疏密有致,意境空灵悠远,被评论家誉为“笔墨当随时代的践行者”。
白爽的书法艺术,根植于传统却又不囿于古法,他早年遍临《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行草帖,深得晋人笔法之精髓,线条圆润流畅,如“锥画沙”“屋漏痕”,尽显文人书卷气;后研习《张迁碑》《龙门二十品》等碑刻,以碑入帖,在行草的流动中融入碑刻的方劲与古拙,使作品既有帖学的灵动韵律,又有碑学的金石质感,其行草作品《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一句,笔势连绵如惊蛇入草,点画顾盼生姿,将文字的意境与书法的韵律完美融合,墨色浓淡相间,枯润交替,节奏感极强,楷书则取法欧柳,结字严谨端庄,又不失灵动,小楷《心经》更是笔笔精到,清雅脱俗,被誉为“晋唐风骨的当代回响”。
绘画方面,白爽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常遍游泰山、黄山、雁荡山等名山大川,将写生所得与主观情思结合,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山水画《溪山清远图》以淡墨勾勒山峦轮廓,浓墨点染苔藓林木,留白处云雾缭绕,既有郭熙“三远法”的深远,又融入黄公望“浅绛设色”的温润,营造出可游可居的审美空间,花鸟画则多取材于乡野常见的梅兰竹菊,用笔简练,墨色层次丰富,如《墨竹图》以中锋行笔写出竹竿的挺拔,侧锋扫出竹叶的俯仰,寥寥数笔便显竹之清雅风骨,画面虽无背景,却让人感受到“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的精神品格。
时间 | 事件/作品 | 简介 |
---|---|---|
1998年 | 作品《山水清音》入选“全国当代山水画展” | 获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奠定其在画坛的地位 |
2015年 | 出版《白爽书画集》 | 收录书法、绘画作品120幅,系统呈现其艺术风格演变 |
2020年 | 行书作品《赤壁赋》获“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最高奖 | 以融合碑帖的笔法被誉为“当代行书新貌的代表” |
2023年 | 在济南美术馆举办“白爽书画艺术展” | 展出近五年精品60件,引发业界广泛关注 |
白爽不仅潜心创作,更致力于艺术传承,现任山东省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常年举办书画公益讲座,培养青年艺术家数十人,其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并多次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展出,推动了中国传统书画的国际交流,他常说:“书画是心灵的镜子,既要扎根传统,也要照见时代。”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一代学人对艺术的思考,从齐鲁大地走向全国舞台,白爽以笔墨为桥梁,连接古典与现代,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其作品既有文人画的逸气,又有当代艺术的活力,成为当代书画艺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FAQs
问:白爽的书法艺术为何能融合碑帖两种看似矛盾的风格?
答:白爽认为碑与帖并非对立,而是互补的审美体系,他深入研究汉魏碑刻的雄浑笔力和晋唐帖学的流美韵致,提出“以帖为骨,以碑为魂”的创作方法,即在行笔中保持帖学的流畅与节奏,在结体与线条中融入碑刻的厚重与拙趣,如行书作品《兰亭集序临习册》,既保留了王羲之原作的秀逸,又增加了碑刻的苍茫感,实现了碑帖的有机统一。
问:白爽的山水画如何体现“时代气息”?
答:白爽的山水画虽以传统笔墨为根基,但在题材和意境上融入现代审美,他常表现都市周边的自然景观,如《城郊小景》将远山、流水与现代建筑并置,以淡雅的墨色和简约的构图,反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技法上,他尝试将西画的色彩理论与传统水墨结合,如《秋山暮色》中用赭石与花青的渐变表现秋日的层次感,既不失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又符合当代观众的视觉习惯,使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