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铁高,本名铁志高,1945年生于河北保定,自幼浸润于燕赵文化沃土,是当代书画界以“雄浑古拙、气象正大”著称的艺术家,其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魏碑;绘画以山水为宗,兼攻花鸟,作品融碑帖之骨、水墨之韵,既有北方山川的苍茫雄劲,又含文人画的淡雅意境,被誉为“燕赵艺坛的守望者与创新者”。
艺术之路:师古不泥,扎根传统
铁高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祖父为当地私塾先生,幼时临池学书以颜真卿《多宝塔碑》入门,十岁便能书春街坊,少年时代,他遍游保定古莲花池、直隶总督署等古迹,于碑刻匾额中悟笔法之妙,后拜入津门书家宁斧成门下,系统研习《张迁碑》《石门颂》等汉碑,兼取王铎行草的跌宕与傅山草书的奇崛,逐渐形成“以碑为基、以帖为韵”的书风,绘画方面,他早年师从北京画院山水画家陈少梅,临摹《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经典,中年多次赴太行、秦岭写生,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范宽的雄浑、黄公望的清润与写生所得的实景相融合,开创“铁家山水”风貌。
书法艺术:碑帖交融,力透纸背
铁高的书法以“拙”为魂,以“厚”为骨,其行草作品取法苏轼丰腴跌宕之态,兼米芾刷字迅疾之势,用笔方圆兼备,结字奇正相生,如2021年创作的《赤壁赋》长卷,单字看似欹侧,实则重心沉稳,牵丝引带间如行云流水,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展现出“无意于佳乃佳”的自然之境,魏碑创作则突破北朝碑刻的板滞,在《张猛龙碑》的方峻基础上,融入赵之谦的婉转笔意,如2020年书写的《心经》四条屏,笔画如刀斫斧劈,而转折处含蓄蕴藉,既有金石气,又带书卷气,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他提出“书法当有三气:金石气、书卷气、山川气”,认为“笔力是骨,墨韵是血,意境是魂”,为追求“力透纸背”之效,铁高坚持每日晨起临池两小时,即便晚年亦不辍,常用羊毫兼毫写擘窠大字,以腕带臂,以臂送笔,曾为保定直隶总督书“公生明”匾额,字径逾尺,笔势开张如松柏挺立,观者无不叹服其笔力之雄健。
绘画创作:山水为魂,气象万千
铁高的山水画以“大景深、高境界”著称,尤擅表现北方山川的壮美,其早期作品《太行秋色》(1985年)以高远构图描绘太行秋景,主峰巍峨,层林尽染,皴法多用雨点皴与解索皴结合,墨色厚重而不失灵动,展现出燕赵大地的苍茫气象,成熟期作品如《燕云叠翠》(2018年),则融入黄宾虹的“五笔七墨”法,以浓墨破淡墨、积墨泼墨,山石肌理丰富,云雾缭绕间,既有宋画的雄浑,又有元画的写意,画中题跋常以自作诗点题,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诗书画相得益彰。
花鸟画方面,铁高以写意见长,偏爱梅兰竹菊,其墨竹师法文同,又取法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用笔劲挺,竹节分明,如《清风图》(2020年),数竿墨竹于风雨中摇曳,题“未出土时先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以物喻志,格调高雅,偶作牡丹,艳而不俗,如《国色天香》(2019年),以没骨法绘牡丹,色彩淡雅,花瓣层次分明,花叶以墨色晕染,尽显富贵而不媚俗的文人气质。
艺术理念与传承:守正创新,艺道育人
铁高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魂,无根之木难成林。”他坚守“笔墨当随时代”的理念,在传统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如山水画中尝试构成主义元素,打破传统三远法的单一视角;书法中融入汉简的率真意趣,使作品更具时代气息,其艺术思想集中体现在《铁高书画论》中,强调“作字先作人,心正则笔正”“画山水,要得山川之骨,更要得山川之气”。
作为艺术教育家,铁高先后任教于河北师范大学、保定学院,培养弟子百余人,其中多人成为国家级、省级美协会员,他常告诫学生:“学艺要耐得住寂寞,每天进步一点点,十年必有所成。”2019年,他捐资设立“铁高艺术奖学金”,资助贫困学子学艺,并多次举办公益书画展,所得款项用于修缮古文物、支持乡村文化建设。
艺术年表(节选)
年份 | 事件 |
---|---|
1965年 | 作品《劳动归来》入选河北省青年美展 |
1980年 | 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拜入宁斧成门下 |
1995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铁高书画展”,《太行晨曦》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0年 | 出版《铁高书法集》,获“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
2020年 | 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书法)” |
2023年 | “铁高书画艺术馆”在保定落成 |
相关问答FAQs
Q1:铁高先生的书法创作中,碑与帖是如何融合的?这种融合有何特点?
A1:铁高先生的碑帖融合,是以碑为“骨”,以帖为“韵”,他取汉碑《张迁碑》的方笔、拙厚与雄强,作为书法的筋骨,使作品具有金石般的力度;同时融入王铎行草的牵丝引带、墨色变化,以及赵之谦魏碑的婉转笔意,增添书卷气与灵动性,其特点在于“拙中见巧,厚中有韵”,既有碑刻的苍茫古意,又有帖学的流畅自然,避免了“碑质帖滑”或“帖弱碑板”的弊端,形成了雄浑而不失雅致、古朴而富有生机的个人风格。
Q2:铁高先生的山水画被称为“铁家山水”,其独特艺术语言体现在哪些方面?
A2:“铁家山水”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构图上,多采用“高远与深远结合”的复合式构图,打破传统单一视角,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层次感;二是皴法上,独创“铁氏斧劈皴”,融合范宽的雨点皴与李唐的斧劈皴,以侧锋皴擦出山石的肌理,刚劲如斧劈,又含浑厚之意;三是墨法上,善用“积墨破墨法”,先以淡墨铺底,再以浓皴、破墨点染,使山石呈现出“浑厚华滋”的质感,同时结合写生所得的云、水、树等元素,营造出既有传统笔墨底蕴,又具北方山水真实气象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