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红权,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家,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受吴门书风熏陶,后师从著名书法家言恭达、尉天池等先生,系统研习历代碑帖,以行草书为最擅,兼攻楷、隶、篆诸体,其书法作品以“熔铸碑帖、自出机杼”为特色,多次入选全国书法篆展、中青年书法展等重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多家机构收藏,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苏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江南书坛承古开新的代表人物之一”。
周红权的书法艺术,植根于传统沃土,更着力于时代精神的表达,他早年遍临《张迁碑》《曹全碑》等汉碑,得隶书的浑厚古拙;后深研王羲之《兰亭序》、王献之《中秋帖》等帖学经典,取行草的流丽婉转;又融入明清王铎、傅山的奇崛恣肆,形成“碑骨帖韵、奇正相生”的独特风貌,其用笔方圆兼备,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线条如“屋漏痕”般圆融厚重,又如“锥画沙”般劲挺有力,既见金石气,又含书卷气,结体上,他打破常规,或疏可走马,或密不透风,欹正相生,险中求稳,单字看似随性自然,实则暗合“计白当黑”的虚实之道,墨法上,他擅用浓淡枯湿的变化,尤其精于“涨墨”与“飞白”技法,浓处如乌云蔽月,淡处如烟笼雾绕,枯处如老藤缠松,湿处如春水初生,使墨色层次丰富,画面节奏鲜明,章法布局则讲究“行气贯通”,字与字顾盼生姿,行与行相互呼应,整体疏朗大气,气韵生动,展现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境界。
为更直观展现周红权书法的风格特点,可将其核心要素归纳如下: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艺术效果 |
---|---|---|
用笔 | 方圆互用,中侧兼施,提按分明,转折灵动 | 刚柔并济,既含金石之力,又具笔墨之韵 |
结体 | 疏密对比,欹正相生,单字多变,整体和谐 | 险中求稳,平中寓奇,打破传统结体的规整感 |
墨法 | 浓淡枯湿互渗,涨墨飞白相生,墨色层次丰富 | 视觉张力强,画面节奏明快,赋予书法动态美 |
章法 | 行气贯通,虚实相生,疏密得当,整体疏朗 | 气韵生动,意境深远,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效果 |
在艺术理念上,周红权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创作观,他认为“书法是心画,更是文化的载体”,既要扎根传统,深入经典,汲取古人的笔墨智慧与精神气骨;又要融入时代,表达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他常说:“临帖是‘打地基’,创作是‘盖房子’,地基不牢,房子不稳;但地基再好,没有时代气息,也只是仿古建筑。”为此,他一方面坚持每日临帖,将《书谱》《祭侄文稿》等经典烂熟于心;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如观山水悟笔法,听松涛悟墨韵,将自然之美与书法艺术相结合,使作品既有传统的厚度,又有时代的温度,其代表作《行草赤壁赋》,以苏轼名篇为内容,融汉碑的雄浑、二王的飘逸、明清的奇崛于一体,笔墨酣畅淋漓,情感跌宕起伏,既展现了文豪的豪情壮志,又传递出书家的个人情怀,堪称“以书载文、以文传情”的典范。
周红权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创作上,更在于他对书法教育的执着,他长期担任高校书法专业导师,创办“红权书法工作室”,致力于培养青年书法人才,他主张“学书先做人”,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要求学生不仅要“临好帖”,更要“读好书”,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其学生中,多人次在全国书法展中获奖,成为书坛新锐,为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业界对周红权的书法给予了高度评价,书法家周俊杰曾评价:“周红权的书法,如江南文人温润中透着风骨,既有帖学的灵动,又有碑学的厚重,是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书法报》则称其作品“笔墨精妙,意境深远,展现了当代书法家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对时代的敏锐把握”。
相关问答FAQs
问:周红权的书法学习有哪些重要阶段?
答:其书法学习可分为三个阶段:幼年至青年(1965-1985年)为启蒙奠基期,师从苏州本地书家,以楷书、隶书为主,临摹《颜勤礼碑》《乙瑛碑》等;中年(1986-2010年)为融通探索期,师从言恭达、尉天池等名家,系统研习行草书与汉碑,开始融合碑帖风格;近年(2011年至今)为成熟创新期,形成“碑骨帖韵”的个人风貌,注重情感表达与时代精神的融入,创作进入新高度。
问:初学者如何欣赏周红权的书法作品?
答:可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观笔墨”,看线条是否刚柔并济,墨色是否层次丰富;二是“察结体”,感受字形的疏密变化与欹正关系;三是“品意境”,体会作品整体气韵是否生动,是否传递出情感与文化的内涵,建议先从其行草作品入手,如《行草赤壁赋》,感受其笔墨的流动与情感的起伏,再逐步品味楷书、隶书作品中的古意与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