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家刘爽的艺术探索有何独特魅力?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7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油画家刘爽,1978年生于山东青岛,自幼在父亲(当地一位版画家)的熏陶下接触艺术,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对色彩的敏锐感知,200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著名油画家朝戈,系统研习西方古典油画技法与当代艺术观念;2007年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访学,期间深入研究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的光色运用,逐渐形成融合东方意境与西方表现手法的个人风格,作为当代中国油画界的中坚力量,刘爽的创作始终围绕“时光与记忆”的主题,以细腻的笔触、诗意的色彩,在画布上构建出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觉世界。

油画家刘爽

刘爽的艺术风格以“表现性写实”为核心,他既不拘泥于对客观物象的精准复刻,也不完全走向抽象,而是通过色彩的情感张力与构图的象征性,传递对生活、历史与自然的思考,其早期作品多关注市井生活,如《老街》系列(2015-2018),以青岛老城区的石库门、斑驳墙面为载体,用厚重的肌理与暖黄、赭石的主色调,营造出时光沉淀的静谧感;2019年后转向自然景观创作,《暮色》系列中的江南水乡、《山语》系列中的西北高原,则通过蓝紫与金黄的碰撞、笔触的疏密对比,将自然的壮美与人的孤独感交织,形成“在光色中捕捉情绪”的独特语言,评论家称其作品“如同一首首用色彩写就的诗,既有西方油画的厚重,又含东方水墨的空灵”。

在技法上,刘爽擅长“多层罩染”与“直接画法”结合,他先用松节油稀释颜料铺设底层,构建画面的基本色调与光影关系,再以细腻的笔触叠加色彩,通过反复罩染形成丰富的层次感;在关键细节处,则采用“厚涂法”让颜料堆叠,形成触感强烈的肌理,如《城市印记》(2022)中钢筋的冷硬与绿植的柔软,通过颜料的厚薄对比形成视觉张力,他对色彩的运用尤为考究,认为“色彩是情绪的翻译官”,在《海风》系列中,他用群青与钴蓝的渐变表现海的深邃,以柠檬黄的跳跃点缀阳光,让观者仿佛感受到海风的咸涩与温暖。

刘爽的创作始终扎根于生活与记忆,他曾坦言:“我的画笔从不刻意追求宏大叙事,只关注那些触动内心的瞬间——老街拐角的光影、母亲织毛衣的侧影、山间薄雾中的炊烟,这些平凡的记忆,才是艺术最珍贵的源泉。”2020年疫情期间,他创作的《守望》系列,以空荡的街道与窗口的灯光,传递出特殊时期的人文关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成为当代艺术记录时代的重要文本,除创作外,刘爽还致力于艺术教育,担任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出版《色彩与情感——油画创作手记》,影响了一批青年艺术家。

油画家刘爽

刘爽艺术履历简表

时间 事件 内容概要
2000-2004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 系统学习油画技法,作品《故乡的雪》获学院毕业创作一等奖
2007-2009 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访学 研究印象派光色理论,创作《塞纳河畔》系列,探索中西融合的可能性
2015-2018 “老街”系列个展 在北京、上海、广州举办巡回个展,确立“表现性写实”风格
2020 《守望》系列创作 疫情期间记录城市生活,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收藏
2023 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平行展 作品《时光褶皱》展出,引发国际艺术界对“东方当代油画”的关注

作为一位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融会贯通的油画家,刘爽的作品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更传递出对生命与时代的深刻洞察,他用画笔连接过去与现在,让色彩成为跨越时空的语言,持续为当代中国油画注入新的活力。

FAQs

  1. 问:刘爽的油画作品中常出现“时光”主题,他是如何通过色彩和构图表现这一主题的?
    答:刘爽主要通过色彩的“冷暖对比”与构图的“留白”来表现时光,在《老街》系列中,他用暖黄色调(如赭石、土黄)象征岁月的温暖沉淀,以冷灰色调(如群青、普蓝)暗示时光的流逝;构图上常采用“局部特写”与“全景留白”结合,比如聚焦斑驳的墙面,而背景大面积留白,让观者的想象力在“实”与“虚”之间感受时光的流动,形成“画中有画,意蕴无穷”的效果。

    油画家刘爽

  2. 问:作为当代油画家,刘爽如何看待传统中国绘画与西方油画的关系?
    答:他认为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的“双翼”,在创作中,他会融入中国山水画的“意境”与“留白”理念,山语》系列中远山的处理,借鉴了水墨画的“远淡”技法;同时保留西方油画的“体积感”与“光色表现”,如山石的肌理通过厚涂法呈现,光影则用印象派的点彩技法表现,他主张“以中为体,以西为用”,让传统精神在当代油画中获得新的生命力。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新祺书画家,其笔墨间藏着怎样的艺术密码?
« 上一篇 08-31
坚持书法作品,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坚持力量与成长意义?
下一篇 » 08-31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