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一民画家的创作背后藏着怎样的独特故事?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9 分钟
位置: 首页 画家需求 正文

在冀中平原的保定乡下,李文山是个远近闻名的“画痴”,这位年过六旬的民画家,没进过美术学院,却用一支画笔,将乡间的炊烟、农人的欢笑、节日的喧闹,都定格在方寸宣纸间,他的画里没有宏大叙事,只有最鲜活的乡土肌理——麦场上的碌碡,庙会上的糖人,老槐树下的说书人,每一笔都浸着泥土的芬芳,也藏着他对民间文化的赤诚。

河北一民画家

李文山的艺术之路,是从“偷师”开始的,上世纪70年代,村里来了位画年画的师傅,给每家每户画灶王爷、门神,十几岁的李文山整天跟在师傅屁股后,看怎么调色、怎么勾线,晚上就在煤油灯下拿旧报纸临摹,纸画了一张又一张,笔尖磨出了茧子,家里穷,买不起颜料,他就用地里的红花榨汁做胭脂,用黄土研磨出赭石色,用锅底灰调成墨色,硬是用最“土”的材料,画出了年画的鲜亮,后来他务农、打工,但画笔从未放下——锄头把上刻庄稼,砖墙上画耕牛,甚至拖拉机斗的侧板上,都被他画上了“五谷丰登”的吉祥图,他说:“农民的画,就得沾着泥土味,让乡亲们一看就觉得亲。”

他的画,是冀中民俗的“活档案”,村里二月二剃头,他画剃头师傅推子“嗡嗡”响,孩子吓得咧嘴又笑;腊月赶年集,他画糖画艺人转动手腕,金丝猴转眼就成型,旁边挤着举着压岁钱的孩子;端午节插艾草,他画老奶奶把艾草捆成束,挂在门楣上,背后是飘着粽香的厨房,这些画里,没有刻意的“艺术加工”,却藏着最真实的生活细节:农人手上的老茧,孩子鼻尖的汗珠,灶台上蒸腾的热气,甚至集市上吆喝的尾音,仿佛都能从画里溢出来,他常说:“画民画,不是画给专家看的,是画给咱爹娘看的,他们觉得像,就对了。”

为了画得更“真”,李文山成了村里“移动的相机”,他扛着画板蹲在麦场里,看老农扬场时麦粒划出的弧线;蹲在戏台下,看老生甩袖时带起的尘土;蹲在老槐树下,听说书人讲杨家将,记下听众拍大腿叫好的模样,有一次画《娶亲图》,为了画准嫁衣上的盘扣,他专门跑了十里地,找村里的老裁缝请教,老裁缝翻出压箱底的嫁衣,他一看就是一下午,连盘扣上缠的红线头都数得一清二楚,他说:“民画讲究‘三分画,七分真’,细节差一点,味儿就没了。”

河北一民画家

他的风格,是“土”与“雅”的奇妙融合,他没用过宣纸,最爱的是村里卖的黄草纸,吸墨性强,画出来线条毛茸茸的,像乡间的老棉袄;他没用过狼毫,用的是毛笔店里最便宜的羊毫,蘸上颜料,能画出年画般的浑厚笔触,色彩上,他大胆吸收民间年画的对比色——大红配翠绿,明黄加靛蓝,却又不失水墨画的韵味,比如画《秋收》,金黄的玉米堆上,几片枯叶用淡墨扫过,立刻就有了秋天的萧瑟,有次省里的专家来看他的画,惊讶地说:“这哪是‘土画’,这是把民间的‘俗’和文人的‘雅’揉碎了,再捏出了自己的样子。”

这些年,李文山的画走出了村庄,县文化馆办了他的画展,乡亲们坐着拖拉机来看,指着画里的自家院子笑出眼泪;省里的民俗博物馆收藏了他的《庙会图》,说这是“冀中平原的清明上河图”;甚至有出版社找他出画册,他把稿费全买了颜料和纸,说要给村里的孩子们开个“画画班”,他说:“我这一辈子,就是个画画的农民,现在年轻人不爱看这些老玩意儿,我得画下去,让后人知道,咱们的日子,是这样热热闹闹过来的。”

李文山艺术年表
| 时间 | 事件/作品 | 内容/成就 |
|------------|----------------------------|--------------------------------------------------------------------------|
| 1975-1980 | 临摹年画,自制颜料 | 跟随村里年画师傅学习,用红花汁、黄土等材料创作灶王爷、门神,奠定乡土绘画基础。 |
| 1990-2000 | 务农之余画“墙头画” | 在村口拖拉机斗、农舍墙上绘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成为十里八乡的“墙头画家”。 |
| 2015年 | 创作《麦场秋韵》 | 入选保定市民间艺术展,画面中扬场的老农与嬉戏的孩童,被评价为“有泥土味的《拾穗者》”。 |
| 2020年 | 举办“乡土记忆”个人画展 | 在保定市群艺馆展出56幅作品,涵盖民俗、农事、节庆,吸引上万人次参观。 |
| 2023年 | 出版《李文山冀中民俗画集》 | 收录代表作《庙会戏影》《娶亲图》等,省民俗学会称其“为冀中民俗留下视觉档案”。 |

河北一民画家

相关问答FAQs

Q1:李文山的创作灵感主要来源于哪些方面?
A1:李文山的创作灵感核心源于冀中平原的乡土生活与民间文化,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日常生活的细致观察,如麦场扬场、庙会赶集、端午插艾等农事与节庆场景;二是民间艺术的传承,如年画师傅的技法、老裁缝的嫁衣、说书人的故事等;三是他对乡土情感的坚守,他常说“画的是爹娘的日子”,因此笔下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带着对土地的深情,秋收》中农人额头的汗珠、《庙会戏影》里孩子举糖画的雀跃,都是他对生活最本真的记录。

Q2:与专业院校出身的画家相比,民画家的艺术创作有哪些独特优势?
A2:民画家的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接地气”与“活态传承”两方面,其一,他们长期扎根民间,作品更贴近生活本真,没有程式化的技法束缚,情感表达直白而真挚,如李文山用黄土调色、黄草纸作画,材料虽“土”,却让画面充满乡土的生命力;其二,他们是民间文化的“活载体”,创作中保留了大量濒临消失的民俗细节,娶亲图》中嫁衣的盘扣样式、《庙会图》里糖画的古老图案,这些内容往往是专业画家难以触及的“活档案”,为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珍贵的视觉样本。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书画家刘继安的艺术创作有何独特魅力?
« 上一篇 08-30
马燕花鸟画家的创作风格与艺术价值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下一篇 » 08-30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