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徐寿鹏出生于江南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苏州,自幼浸润在吴门画派的氤氲墨香中,少年时便显露出对书画的敏锐感知,他的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擅长书法与木雕,常在案头挥毫时让幼年的徐寿鹏研墨铺纸,耳濡目染间,笔墨的韵味与线条的力度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及长,他系统临摹《兰亭序》《祭侄文稿》等经典碑帖,又师从苏州国画院名家习画,主攻山水,兼修花鸟,将吴门画派“清新雅逸”的格与书法“骨力洞达”的神相熔铸,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
徐寿鹏的书法以行草见长,深得“二王”神韵,又融入碑学的雄浑与帖学的灵动,他的用笔如“锥画沙”,刚劲中含柔媚,转折处见筋骨,结字则疏密有致,既有传统法度的严谨,又不拘泥于古人藩篱,观其作书,常以中锋运笔,线条圆厚而富有弹性,提按之间变化丰富,时而如高山坠石,气势磅礴;时而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他尤注重书写时的情感表达,认为“书为心画”,每幅作品皆随境生情,或激昂,或沉静,字里行间跃动着生命的律动,其代表作《赤壁赋》长卷,以行草写就,通篇气脉贯通,笔势连绵不绝,将苏轼词中的豪放旷达与书法的韵律美完美结合,堪称“书文相辉”的典范。
在绘画领域,徐寿鹏的山水画深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妙,他遍游黄山、泰山、桂林等名山大川,师法自然却不泥于自然,将写生的真实感受与传统的笔墨程式相融合,他的画多以江南烟雨与北方山川为题材,构图上追求“高远、深远、平远”的层次感,善用“留白”营造空灵意境,笔墨上,他既承袭了吴门画派的水墨晕染之长,又吸收了北方山水的斧劈皴、披麻皴等技法,形成“墨韵浑厚,骨体嶙峋”的独特风格,其《黄山松云图》以浓淡相宜的墨色勾勒黄山奇松的虬曲之姿,云雾以淡墨渲染,若隐若现,松针则以焦墨点染,苍劲有力,整幅画面气势恢宏又不失灵动,仿佛能感受到山间云雾的流动与松涛的阵阵回响,花鸟画方面,他常以梅、兰、竹、菊入画,笔墨简练而意境深远,一枝一叶皆见精神,如《墨竹图》仅以浓淡墨写出竹之挺拔与飘逸,竹节刚劲,竹叶疏密有致,尽显君子之风。
徐寿鹏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笔墨技巧上,更在于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传承,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在坚守传统内核的同时,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中国画展,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还多次赴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举办个人展览,推动中国书画艺术的国际交流,作为苏州书画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长期从事书画教育工作,培养了一批青年才俊,为传承吴门文化倾注心血。
以下是徐寿鹏艺术风格核心要素的简要概括:
艺术类别 | 核心特点 | 代表作品 | 风格标签 |
---|---|---|---|
书法 | 行草为主,融碑帖之长,刚柔并济,注重情感表达 | 《赤壁赋》《心经》 | 骨力洞达、气韵生动、书文相辉 |
山水画 | 师法自然,构图深远,墨韵浑厚,融合南北技法 | 《黄山松云图》《江南烟雨图》 | 意境空灵、气势恢宏、笔墨苍润 |
花鸟画 | 笔墨简练,以写意为主,突出物象精神 | 《墨竹图》《兰石图》 | 清雅脱俗、形神兼备、君子之风 |
相关问答FAQs:
问:徐寿鹏的书法创作中,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答:他深耕传统,临摹“二王”及历代碑帖,坚守中锋用笔、结字严谨的法度;同时融入碑学的雄浑与个人情感,打破古人程式,使线条更具节奏感与时代气息,如《赤壁赋》既见古法,又显个人豪情。
问:徐寿鹏的山水画为何能同时展现江南的柔美与北方的雄浑?
答:他遍游南北名山大川,写生时既捕捉江南烟雨的朦胧柔美,又体悟北方山川的嶙峋气势,在笔墨上融合吴门画派的水墨晕染与北方的斧劈皴技法,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南北兼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