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铁珊(1868-1945),名熙,字铁珊,号钝根居士,江苏苏州人,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教育家,其书法熔铸碑帖,自成一格,楷书端严如岳,行书流丽似水,在近代书坛独树一帜,时人评其“书有筋骨,墨含古意”。
吴铁珊幼承家学,早年师从苏州名宿潘祖荫,潜心研习碑版金石,尤对《张迁碑》《礼器碑》等汉隶临池不辍,后遍涉晋唐宋元名帖,于颜真卿《勤礼碑》用功最深,得其“雄浑宽博”之气象;又取法何绍基行书,悟其“回腕藏锋”之妙,中年寓居沪上,鬻书授徒,与沈尹默、吴湖帆等交游,常以“书道贵在通变”相砥砺,晚年归隐苏州,以笔墨自娱,弟子遍及江南,其书艺亦在传承中愈发醇厚。
其书法艺术以“碑帖融合”为核心,用笔方圆兼备,提按分明,楷书取法颜体,结字茂密,笔画遒劲,如“屋漏痕”般自然老辣,兼具金石气与庙堂气;行书则融米芾“刷字”之率意与王铎“连绵”之流畅,行气贯通,连带自然,墨色浓淡相宜,枯润相生,于端凝中见灵动,章法上疏密有致,字间顾盼生姿,整体气韵生动,既有传统法度,又具个人情致,传世代表作《楷书千字文》(上海博物馆藏)结字方正,笔笔不苟,尽显“楷则谨严”;《行书赤壁赋》(苏州博物馆藏)则笔势开张,墨色饱满,尽显“行云流水”之妙。
吴铁珊在清末民初碑学、帖学论争的背景下,以“碑为体,帖为用”的创作路径,上溯秦汉,下及明清,为书法融合提供了实践范本,其书法教育亦影响深远,主张“先立其大,再求其变”,强调基础功与性灵并重,弟子如沙孟海、陆维钊等后成书坛名家,足见其艺术传承之广。
以下是吴铁珊书法风格及作品概览:
书体 | 风格特征 | 代表作品示例 |
---|---|---|
楷书 | 端严厚重,笔力遒劲,结字茂密 | 《楷书千字文》 |
行书 | 流畅自然,行气贯通,墨色枯润相生 | 《行书七言联》 |
隶书 | 古朴典雅,蚕头燕尾,笔画平正 | 《隶书五言联》 |
相关问答FAQs
-
问:吴铁珊书法与同时期的沈尹默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答:沈尹默书法以帖学为宗,精研二王,风格秀逸婉约,追求“平淡天真”;吴铁珊则碑帖兼修,融碑学骨力于帖学流美,书风更显雄浑大气,尤其在楷书中融入碑版意趣,形成“筋骨胜于姿媚”的个人风貌,二者一“秀”一“雄”,代表了近代帖学与碑帖融合的不同路径。 -
问:初学者学习吴铁珊书法,应从哪些作品入手?
答:建议先从《楷书千字文》入手,此作结字方正,笔法清晰,有助于掌握楷书的基本功与结构规律;再过渡到《行书七言联》,体会其行笔的连贯与墨色的变化,学习时需注意其用笔的提按转折和结字的疏密关系,先临形似,再求神韵,切忌一味追求形似而忽略内在的气韵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