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超书法,作为当代书坛颇具辨识度的艺术存在,其以深厚传统为基、以时代审美为翼的创作理念,形成了“古雅中见新意,洒脱中蕴沉雄”的独特风貌,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守超的书法艺术不仅扎根于对经典碑帖的深度临摹与解构,更在笔墨语言的个性化表达中,展现出文人书法的精神气度与当代书写的创新活力。
艺术渊源:从传统沃土中汲取养分
王守超的书法之路,始于对“帖学”与“碑学”的双重浸润,早年随乡贤习书,以欧阳询《九成宫》筑基,兼习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楷书结体初得“端庄遒丽”之韵;及长,遍临汉魏碑刻,从《张迁碑》的方劲古拙、《石门颂》的恣肆开张中,悟得“笔力藏于骨”的要义,为后续书风注入雄浑之气,其行草书则直追“二王”经典,深研《兰亭序》《十七帖》的流转气韵,兼取米芾《蜀素帖》的跌宕奇崛、王铎草书的章法张力,形成了“帖为骨、碑为魂”的审美取向。
尤为难得的是,王守超不拘泥于“书斋式”的临摹,而是将书法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贯通,他常以“诗书画同源”自勉,作书前必先品读诗文,以笔墨意境契合文字内涵,使得其书法不仅是技巧的呈现,更是情感与哲思的载体,这种“以文化书”的创作自觉,使其作品超越单纯的“形式美”,具备了更深层次的精神感召力。
风格演变:从“守格”到“破格”的跨越
王守超的书法风格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尚法期”(上世纪90年代-2005年),以楷书、隶书为主,强调法度严谨,笔画精准,结体平稳,虽少个性却功底扎实;中期“融通期”(2006-2015年),开始探索行草书的融合,尝试将碑学的笔意融入帖学的流美,章法上打破传统行列的机械排列,通过疏密、虚实、欹正的对比营造节奏感,代表作《赤壁赋长卷》便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探索成果;心画期”(2016年至今),风格趋于成熟,提出“无意于佳乃佳”的创作观,追求“心手双畅”的自然境界,其书法用笔更趋自由,结体奇正相生,墨色浓淡枯湿变化丰富,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放,也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展现出“老辣生姿、平淡天真”的艺术高度。
技法特点:笔精墨妙中的个性表达
王守超的书法技法,可概括为“用笔如锥画沙,结体似险峰坠石,章法若行云流水”。
用笔上,他主张“中锋为主,侧锋辅之”,中锋取其“圆劲”,侧锋取其“峻峭”,其线条质感刚柔并济:写楷书时,笔画如“铁画银钩”,起笔藏锋收锋含蓄,转折处圆中寓方,如《颜勤礼碑》的厚重;写行草时,则善用“折钗股”“屋漏痕”之笔,使转连带如“蛟龙出海”,既有疾如闪电的迅疾,亦有缓若行云的沉静,尤其擅长在“提按顿挫”中制造“涩”与“疾”的对比,增强线条的张力与韵律感。
结体上,他打破“平正安稳”的常规,追求“险中求稳、动中寓静”,或左右开张,如“大鹏展翅”;或上紧下松,如“高山坠石”;或欹侧取势,如“危峰倚日”,如行书作品《将进酒》,单字结体多取纵势,左右部件相互揖让,既避免松散,又不显局促,整体呈现出“长枪大戟”般的气势。
墨法上,他深谙“墨分五色”之妙,根据书体与情感需求灵活调控,楷书多用浓墨,显其庄重;行草则浓淡枯湿交替:蘸墨饱满时,墨色乌亮如漆,丰腴华滋;笔锋枯竭时,飞白自然显现,如“枯藤缠树”,苍劲老辣,有时还以宿墨、淡墨破调,形成“浓淡相破、燥湿相生”的层次感,使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
章法上,他借鉴绘画“计白当黑”的构图理念,注重“虚实相生、气韵贯通”,作品或采用“有行无列”的布局,行气贯通而字字错落;或打破行列界限,以大小、轻重、疏密的对比制造“块面”与“线条”的节奏,如手卷《心经》,通过字距的疏密变化与行气的蜿蜒起伏,营造出“禅意空灵”的意境。
以下为不同书体技法特点对比:
| 书体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征 | 墨法表现 | 章法布局 |
|----------|--------------------|--------------------|--------------------|--------------------|
| 楷书 | 中锋为主,藏锋含蓄 | 端庄方正,重心平稳 | 浓墨为主,润燥适中 | 行列整齐,字距均匀 |
| 行书 | 方圆兼备,提按分明 | 错落有致,奇正相生 | 浓淡相生,枯润互济 | 有行无列,行气贯通 |
| 草书 | 使转自如,牵丝连带 | 简约奔放,欹侧取势 | 枯湿变化,飞白自然 | 大小错落,虚实相生 |
艺术理念:传承与创新的时代叩问
王守超始终认为,“书法是传统的,更是时代的”,他强调“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主张在深入理解传统精神的基础上,融入当代审美意识,他反对“形式至上”的炫技,也反对“泥古不化”的保守,提出“书法要写‘心’,笔墨要传‘情’”,其创作中,常以经典诗文为载体,通过笔墨的浓淡、徐疾、刚柔,传递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代的思考,如抗疫主题书法作品《众志成城》,以狂草的奔放气势展现抗疫精神的磅礴力量,又以楷书的庄重书写致敬逆行者,实现了“形式与内容”“传统与时代”的完美统一。
王守超热衷于书法教育,多年深耕高校书法教学与公益培训,其“临摹-创作-修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影响了众多后学,他常告诫学生:“学书先学做人,笔墨见人品,书品即人格。”这种“以艺载道”的教育思想,使其艺术生命在传承中不断延伸。
社会影响:笔墨丹青的时代回响
王守超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书法展、兰亭奖等重要展览,并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收藏,其艺术成就得到业界广泛认可,他不仅以笔墨语言传递美,更以文化担当推动书法艺术的普及与发展,近年来,他发起“书法进校园”“乡村文化帮扶”等公益活动,走进偏远地区为师生授课,为村民书写春联,让书法艺术扎根基层、服务大众。
在学术层面,他著有《书法临帖与创作》《碑帖技法精讲》等专著,发表论文数十篇,系统梳理了书法传统与当代发展的关系,为书学研究提供了宝贵思路,其作品拍卖成交价逐年攀升,市场认可度持续走高,但王守超始终淡泊名利,坦言“书法是我的生命,而非商品”,这份对艺术的赤诚,更彰显了当代书法家的精神风骨。
相关问答FAQs
问:王守超书法的“古意”与“新意”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王守超书法的“古意”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技法的深度继承上:用笔取法“二王”的典雅与汉碑的雄浑,结体遵循楷书的端庄与草书的自然,章法借鉴“计白当黑”的哲学思维,整体呈现出“古雅醇厚”的书卷气,而“新意”则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墨法的创新,通过宿墨、淡墨的运用打破传统墨色的单一性;二是章法的突破,借鉴现代构成意识,强化疏密、虚实对比,增强视觉张力;三是情感的表达,将个人生活感悟与时代精神融入作品,使书法更具当代人文关怀,这种“古意”为基、“新意”为翼的创作路径,使其作品既守传统之“正”,又立时代之“新”。
问:初学者学习王守超书法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答:初学者学习王守超书法,建议分三步走:第一步“筑基”,从楷书入手,重点临摹其早期楷书作品(如《九成宫临习示范》),掌握中锋用笔、结体平衡的基本功,同时辅以《张迁碑》理解碑学的方劲笔意;第二步“融通”,过渡到行书,选择其行书代表作(如《赤壁赋节选》),分析其“帖碑融合”的用笔特点,如转折处的方圆并用、牵丝的连带技巧,以及章法中的行气贯通;第三步“悟道”,在技法熟练后,深入研读其艺术理念,通过临摹与创作结合,体会“以心运笔”的创作状态,避免陷入“为技法而技法”的误区,建议多读诗词、品绘画,提升综合素养,以“文化养书”,方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