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甲随书法是中国书法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脉,其艺术风格与成就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个人性情的高度融合,谢甲随(1820-1890),名振鹏,字甲随,号砚田居士,浙江绍兴人,清代中晚期著名书法家、诗人,他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浸染翰墨,早年师从同乡名儒钱泳(清代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后游历江浙,广泛结交艺林名士,尤其与何绍基、赵之谦等晚清碑学大家过从甚密,在碑帖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逐渐形成了自己“雄强中见雅逸,古朴中蕴灵动”的书法风貌。
谢甲随的书法艺术以行草书成就最为突出,兼擅楷书、隶书,其书风的形成既离不开帖学根基的滋养,又深受碑学思潮的影响,在帖学方面,他深研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经典,对二王的飘逸流畅与颜鲁公的沉雄郁勃均有独到体会;在碑学方面,他遍临北魏碑刻如《张猛龙碑》《郑文公碑》以及汉隶《曹全碑》《张迁碑》,汲取了碑刻的方笔、涩笔与拙趣,形成了“碑为骨、帖为韵”的独特审美取向,他的行草书用笔方圆兼备,刚柔相济:起笔多取碑刻的斩钉截铁,行笔则融入帖学的流畅婉转,收笔或含蓄内敛或锋芒毕露,既有碑学的金石气,又不失帖学的书卷气,结字上,他打破传统行草的平正匀称,强调欹侧变化,字形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如《赤壁赋卷》中“江上清风”四字,字形扁阔,笔画左伸右缩,既有《兰亭序》的自然天趣,又含《张猛龙碑》的方整劲挺,展现出“险中求稳、动中寓静”的辩证美学。
楷书方面,谢甲随早年以欧楷、颜楷筑基,后融入北碑笔意,形成“楷中带隶,隶意入楷”的独特风格,其楷书代表作《心经册》,结字端庄而不失灵动,笔画瘦硬如铁而富有弹性,横画起笔方折,收笔含蓄,竖画挺拔有力,捺画一波三折,既有欧楷的险峻,又含颜楷的浑厚,更兼北碑的朴拙,呈现出“静中寓动、拙中见巧”的艺术效果,隶书则取法《曹全碑》的秀逸与《张迁碑》的雄强,用笔方圆并用,笔画厚重而不板滞,蚕头燕尾的变化自然流畅,如《五言隶书联》“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字形扁平,笔画分布均匀,既保留了汉隶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个人温润平和的性情,达到了“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艺术境界。
谢甲随的书法艺术不仅体现在笔墨技巧上,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修养与人格精神,他一生淡泊名利,晚年隐居绍兴故里,以读书、写字、吟诗自娱,其书法作品往往自作诗文,内容多抒发个人情怀与人生感悟,如《行书七言轴》“笔底波澜吞万象,胸中丘壑寄毫端”,既是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也是其人格精神的真实写照,他认为“书如其人,心正则笔正”,强调书法创作需“先立人品,后精书品”,因此其书法作品格调高雅,无俗媚之气,充满了文人的书卷气与超逸情怀。
在书法理论上,谢甲随也有独到见解,他在《砚田论书》中提出“碑帖互补,以意为先”的创作理念,主张学习书法既要临摹古人法帖,也要研究碑刻的笔法与精神,更要结合个人性情与时代审美进行创新,他认为“临帖贵在取神,不在取貌”,学习古人不应拘泥于形似,而要领会其精神实质,融入个人情感,写出“我之书”,这一理论对晚清碑帖融合的书法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谢甲随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其弟子门人遍布江浙,形成了以绍兴为中心的“谢派书法”,清代末年,其书法作品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被誉为“越中书法第一”,近现代书法家如沈尹默、沙孟海等均对其书法有所借鉴,沙孟海曾评价谢甲随“以碑之骨立帖之韵,开晚清书坛新风”,足见其在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其传世作品主要有《赤壁赋卷》《心经册》《行书七言联》《五言隶书联》等,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机构,是研究清代书法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
以下是谢甲随书法艺术特点的简要概括:
书体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
行草书 | 方圆兼备,刚柔相济,碑骨帖韵,欹侧变化,险中求稳,动中寓静 | 《赤壁赋卷》《行书七言轴》 |
楷书 | 楷中带隶,隶意入楷,端庄灵动,瘦硬挺拔,欧险颜浑,北碑朴拙 | 《心经册》《楷书千字文》 |
隶书 | 方圆并用,蚕头燕尾,汉隶庄重,个人温润,秀逸雄强兼得 | 《五言隶书联》《隶书四条屏》 |
相关问答FAQs
问:谢甲随的书法与清代主流的“碑学”和“帖学”有何关系?
答:谢甲随的书法处于清代碑学兴起、帖学转型的历史背景下,其艺术实践是碑帖融合的典型代表,他早年深耕帖学,以王羲之、颜真卿为法,奠定了扎实的笔墨功底;后受碑学思潮影响,广泛临摹北魏碑刻与汉隶,汲取碑刻的方笔、涩笔与拙趣,形成了“碑为骨、帖为韵”的独特风格,他并非简单地碑帖拼接,而是将碑学的雄强与帖学的雅逸有机结合,使书法既有金石的厚重感,又不失文人的书卷气,打破了碑帖对立的界限,开创了“以碑立骨、以帖养韵”的新路径,对晚清书法的碑帖融合实践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问:如何欣赏谢甲随的行草作品?
答:欣赏谢甲随的行草作品,可从“笔法、字法、章法、意境”四个维度入手,笔法上,注意其方圆兼用、刚柔相济的特点,如方笔的斩钉截铁与圆笔的流畅婉转结合,体现碑帖融合的技巧;字法上,关注其欹侧变化、疏密有致的结字,字形大小错落,打破平正,形成“险中求稳”的动态平衡;章法上,体会其行气贯通、虚实相生的布局,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呼应顾盼,整体节奏感强;意境上,更要感受其“书如其人”的精神内涵,作品中的超逸情怀与文人气息,是其人品与艺品的高度统一,需透过笔墨体会其“心正则笔正”的艺术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