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茂兴是当代中国书法界一位颇具影响力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其书法创作以“植根传统、融通时代”为核心理念,在行草书领域独树一帜,兼擅楷、隶诸体,形成了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气的独特艺术风貌,他不仅以笔墨实践传承中华文脉,更通过数十年如一日的书法教育与文化推广,推动传统书法在当代语境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发展。
生平与艺术追求
张茂兴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江苏苏州人,自幼受江南文化熏陶,少年时即临池不辍,尤爱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经典法帖,青年时期拜入当地书法名家门下,系统研习楷书笔法,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书法专业,受教于林散之、武中等书法大家,奠定了“碑帖融合”的艺术根基,毕业后,他先后任职于文化部门与书法协会,同时坚持创作与教学,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江苏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多次担任全国书法展评委,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
张茂兴的艺术理念可概括为“守正不泥古,创新不离宗”,他强调书法创作需“师古而化古”,既要深入传统经典,把握笔墨技法的根本规律,又要融入当代审美与个人生命体验,使书法成为“心灵的痕迹”,他曾言:“书法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而是文化精神的载体,是书法家对生命、对时代的思考与表达。”
艺术风格解析:碑帖融合,形神兼备
张茂兴的书法以行草书成就最为突出,同时楷书、隶书亦各具特色,其艺术风格的核心在于“碑帖融合”——既吸收碑学的雄强、朴拙与厚重,又融入帖学的灵动、婉约与韵致,形成“雄秀兼备”的独特面貌。
笔法:刚柔相济,力贯毫末
在笔法运用上,张茂兴主张“中锋为骨,侧锋为用”,以中锋线条保证字体的骨力与正气,辅以侧锋取势,增加线条的变化与节奏感,他的行草书线条“刚柔相济”:刚处如“铁画银钩”,力透纸背,如《赤壁赋》中的“江”“山”二字,横画顿挫有力,转折处方折峻峭,尽显碑学的金石气;柔处如“行云流水”,圆转流畅,如“之”“也”等连带笔画,轻快灵动,含帖学的韵致,尤其擅长运用“屋漏痕”“折钗股”等传统技法,线条看似自然质朴,实则内含筋骨,于平实中见奇崛。
字法:奇正相生,险中求稳
张茂兴的字法结构打破传统书体的匀称与平衡,追求“奇正相生”的视觉效果,他常通过“欹侧取势”“疏密对比”等手法,打破字形的稳定感,又在动态中寻求平衡,形成“险中求稳”的结字特点,其行书作品中的“大”字,上部紧密,下部疏朗,左欹右正,既打破常规,又重心稳固;“氣”字则上下密、中间疏,通过横画的伸缩与竖画的穿插,营造出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节奏感,这种结字方式既源于对《兰亭序》《祭侄文稿》等帖学经典的研习,又融入了魏碑、墓志铭等碑学书法的方笔与奇崛,形成“既古又新”的面貌。
墨法:浓淡枯湿,意境生发
墨法是张茂兴书法的重要表现手段,他善用浓淡枯湿的变化营造丰富的意境,行草书中,墨色常由浓转淡再至枯,如“涨墨法”与“枯笔飞白”的结合:在《滕王阁序》长卷中,前半部分墨色饱满,浓润如漆,体现“元气淋漓”的气势;后半部分逐渐转为淡墨、枯笔,飞白处如“飞鸟入林,惊蛇入草”,增强作品的虚实层次与苍茫感,这种墨法变化不仅体现了他对笔墨技巧的娴熟掌控,更暗合“墨分五色”的传统美学理念,使作品具有“无声之乐,无形之舞”的意境。
章法:行气贯通,虚实相生
章法布局上,张茂兴追求“行气贯通”与“虚实相生”的统一,他的行草作品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计白当黑”,通过字距的疏密、行轴的摆动,形成“左欹右正、上俯仰下”的动态平衡,如《自作诗·书怀》中,行轴线如“蛇行阵”,起伏跌宕,但整体气韵连贯,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而楷书作品则多采用“行列整齐、疏朗有致”的布局,字与字之间留白充足,体现“静穆典雅”的庙堂气,这种章法处理既尊重传统书法的“行气”理论,又融入现代构成的视觉张力,使作品具有“远看其势,近看其质”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张茂兴的代表作品涵盖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书体,赤壁赋行草卷》《楷书千字文》《自作诗书法册页》等堪称其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
《赤壁赋行草卷》是其行草书的代表作,全长10余米,以苏轼《赤壁赋》为内容,创作于2008年,作品用笔潇洒自如,墨色由浓转淡再至枯,结字大小错落,章法跌宕起伏,既保留了《兰亭序》的圆转流畅,又融入了碑学的雄强朴拙,被誉为“当代行草书的经典之作”,该作曾入选“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楷书千字文》是其楷书的代表作,取法欧阳询《九成宫》与魏碑《张猛龙碑》,用笔刚劲,结构严谨又不失灵动,笔画方圆兼备,横画起笔方折,收笔含蓄;竖画挺拔有力,如“锥画沙”;撇捺舒展,如“兰叶撇”“犀角捺”,整体风格“端庄而不呆板,严谨而不失生气”,成为许多初学者临摹的范本。
在艺术成就方面,张茂兴不仅以创作见长,更在书法教育与文化传承领域贡献卓著,他提出“技进乎道,道法自然”的教学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主张“书法学习需从临摹开始,但最终要走向创作,走向生活”,他编写的《书法技法教程》《行草书创作研究》等教材,被全国多所高校书法专业采用;他积极推动书法普及,通过“书法进校园”“社区书法讲座”等活动,让传统书法走进大众生活。
传承与时代影响
张茂兴的书法艺术,既是对传统经典的传承,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回应,他始终认为,传统书法不是“古董”,而是“活的文化”,需要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的生命力,为此,他积极探索书法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尝试将书法元素融入现代设计、公共艺术等领域,推动书法的跨界传播。
他的学生中,多人已成为当代书法界的中坚力量,如青年书法家王某某、李某某等,均在其“碑帖融合”的理念基础上形成了个人风格,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所言:“张茂兴的书法,扎根传统,立足时代,为当代书法如何‘守正创新’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张茂兴书法艺术特点简表
书体 | 技法特征 | 代表风格 |
---|---|---|
楷书 | 方圆兼备,结构严谨,融入魏碑笔意 | 端庄典雅,静穆中见灵动 |
行书 | 中锋侧锋结合,墨色浓淡枯湿变化 | 雄秀兼备,行气贯通,虚实相生 |
草书 | 线条流畅,转折方折,欹侧取势 | 潇洒奔放,苍茫浑厚,富有节奏感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张茂兴的书法为何被称为“碑帖融合”的典范?
解答:张茂兴的书法以“碑帖融合”为核心,既吸收碑学的雄强、朴拙与厚重(如魏碑的方笔、金石气),又融入帖学的灵动、婉约与韵致(如二王的圆转、书卷气),具体而言,其楷书以欧阳询为骨,融入魏碑的方笔与结构,形成“端庄而不呆板”的风格;行草书则以《兰亭序》为体,结合碑学的转折与力度,线条“刚柔相济”,结字“奇正相生”,既保留了传统书法的笔墨精神,又具有当代审美的视觉张力,这种“碑中有帖、帖中有碑”的创作理念,使其成为当代“碑帖融合”的代表人物之一。
问题2:初学者学习张茂兴书法应从何入手?
解答:初学者学习张茂兴书法,建议遵循“先楷后行,先基础后创作”的路径,从其楷书《千字文》入手,掌握基本笔法(如中锋用笔、方圆转折)与结字规律(如疏密对比、重心平衡),打好“楷书功底”;临摹其行书中的单字与局部,体会墨色变化(如浓淡枯湿)与连带笔画的处理;逐步过渡到行草书作品的临摹,理解其“行气贯通”的章法布局,需加强对传统经典(如《兰亭序》《祭侄文稿》)的研习,理解张茂兴“以古为师”的创作理念,避免只学其形而忽略其神韵,建议结合其书法理论著作(如《书法技法教程》),深化对书法文化与技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