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艺术中,“驰”是一个充满动态美与生命力的美学范畴,它不仅指代笔速的迅疾,更涵盖笔势的奔涌、情感的倾泻以及气韵的流动,从技法层面看,“驰”是书写者对笔墨掌控能力的极致体现;从审美层面看,“驰”是打破板滞、赋予作品以灵魂的关键所在,理解书法中的“驰”,需从其内核、实践路径及文化意蕴等多维度展开,方能窥见这一动态美学背后的深邃智慧。
“驰”的技法内核:速度、节奏与笔势的辩证统一
书法中的“驰”绝非简单的“快笔疾书”,而是“疾”与“涩”、“动”与“静”、“速”与“律”的动态平衡,其技法内核可拆解为三个层面:
笔速:从“疾”到“驰”的层次跃升
笔速是“驰”的外在表现,但不同书体对“驰”的要求迥异,草书(尤其是狂草)是“驰”的典型载体,如怀素《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笔速如惊雷闪电,线条连绵不绝,一气呵成;而行书的“驰”则更注重节奏变化,如王羲之《兰亭序》“之”字二十余法,或行或驻,快慢相间,看似“驰”笔飞扬,实则暗含顿挫,需注意,“驰”的前提是“控速”——若一味求快,易失笔力,沦为“滑笔”;唯有在笔锋与纸面的摩擦中(即“涩笔”)实现“疾而不浮”,方为“驰”之真谛。
节奏:轻重缓急的情感韵律
“驰”的本质是节奏的律动,书法中的节奏通过笔画粗细、墨色浓淡、字间疏密等要素共同构建,而“驰”则强化了这种律动的张力,如徐渭《草书诗轴》中,墨色由浓至枯再至飞白,笔画时而如“崩浪雷奔”,时而如“古槎枯藤”,快节奏的“驰”与慢节奏的“驻”交替出现,形成“如听仙乐暂耳明”的听觉通感,这种节奏并非机械的快慢交替,而是书写者情感的自然流露——喜则笔驰风发,悲则笔驰凝滞,怒则笔驰裂石,情“驰”而笔“驰”,方为上乘。
笔势:从“形连”到“意连”的动态延伸
“驰”的核心是“势”的流动,书法中的“势”可分为“形连”与“意连”:“形连”如笔画间的牵丝引带,直观体现“驰”的动态(如张旭《古诗四帖》中的“心”字三点,以牵丝相连,如游龙戏水);“意连”则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气脉贯通,虽无实笔相连,却通过笔势的走向形成“驰”的势能(如颜真卿《刘中使帖》,字间虽断,但“耳”字的长横与“国”字的竖钩遥相呼应,如骏马奔腾,势不可挡),真正的“驰”,是“形连”与“意连”的合一,使整幅作品如“行云流水,带亏风月”,气脉贯通。
“驰”的审美意蕴:气韵生动与生命力的外化
书法艺术追求“气韵生动”,而“驰”正是“气韵”最直接的外化形式,在中国美学语境中,“驰”不仅是技法,更是宇宙生命精神的体现。
“驰”与“气”:生命能量的流动
古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蔡邕《笔论》)“驰”的过程,便是“散怀抱”“任情恣性”的过程,书写者通过笔墨将内在的生命能量(“气”)倾注于纸上,如王铎的“涨墨”草书,墨色在纸上自然晕染,线条如“老蛟怒跳”,笔势“驰”骋中带着苍茫之气,恰如其人生颠沛流离的悲愤与不屈——这种“气”的流动,使作品超越笔墨本身,成为书写者生命精神的载体。
“驰”与“韵”:动态中的和谐之美
“驰”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在动态中追求“韵”的和谐,这种“韵”体现在“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书谱》)——线条虽“驰”却含法度,字形虽变却守平衡,如米芾《蜀素帖》,笔速迅疾如“风樯阵马”,但每个字的“体势”却“稳如泰山”,字与字之间的错落有致如“众星列河”,既展现了“驰”的动感,又保持了整体的韵律美,这种“驰”与“韵”的统一,正是书法“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至高境界。
历代书家的“驰”之实践:从法度到自由的升华
书法史上的“驰”,是历代书家在法度与自由之间不断探索的结果,不同书家对“驰”的理解与实践,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驰”的多元面貌。
书家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驰”的体现 |
---|---|---|---|
王羲之 | 飘逸流美 | 《兰亭序》 | 行笔“驰”而不纵,节奏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字间“意连”多于“形连”,气韵自然。 |
怀素 | 狂放不羁 | 《自叙帖》 | 笔速“驰”如骤雨狂风,线条连绵缠绕如“夏云奇峰”,以“驰”抒发“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的豪情。 |
米芾 | 恣肆跳脱 | 《蜀素帖》 | “刷字”笔法迅疾如“快剑斫阵”,侧锋取势,“驰”中见险,险中求稳,形成“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境界。 |
徐渭 | 粗头乱服 | 《草书诗轴》 | 墨色浓枯变化剧烈,笔势“驰”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以“驰”宣泄内心的悲愤与不平。 |
王铎 | 涨墨连绵 | 《赠张抱一行书卷》 | “涨墨”技法使线条浑融一体,笔势“驰”如“惊涛拍岸”,字间密不透风,行间可跑马,形成“泰山绝壁”的视觉冲击。 |
“驰”与“静”的辩证:在控制中求自由
书法艺术讲究“动静相生”,“驰”虽以“动”为特征,却离不开“静”的制约,若一味“驰”而失“静”,则易流于“野狐禅”;唯有以“静”御“驰”,方能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这里的“静”,既指技法上的“笔笔有来历”(如王羲之书法的“静”源于对钟繇、张芝等前人法度的深耕),也指心态上的“澄怀观道”(如苏轼“心正则笔正”的“静”心),正如黄庭坚所言:“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这种“观之入神”的“静”,正是“驰”的根基——唯有先“静”心观帖、守法度,方能“驰”笔自如,写出“既有规矩,又超出规矩”的作品。
书法中的“驰”,是技法、情感与美学的融合,是“形”的动态与“神”的流动的统一,它不仅要求书写者具备精湛的控笔能力,更需以生命情感为驱动,在法度与自由之间找到平衡点,从王羲之的“飘逸之驰”到王铎的“雄强之驰”,历代书家用笔墨诠释了“驰”的多元可能:它可以是行云流水的雅致,可以是惊雷闪电的豪情,也可以是苍茫悲愤的倾泻,理解“驰”,便是理解书法艺术“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笔墨之“驰”,实为生命精神之驰骋。
FAQs
Q1:书法中的“驰”是否越快越好?如何把握“驰”的度?
A:“驰”并非越快越好,书法的“驰”核心是“节奏”与“控制”:快笔需有“涩笔”相济(如米芾“刷字”虽快,但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使其不失笔力),慢笔需有“势”的铺垫(如怀素《自叙帖》中偶有顿挫,反而强化了后续“驰”笔的张力),把握“驰”的度,需做到“三先三后”:先“静”后“驰”(先练楷书掌握法度,再尝试行草的“驰”笔)、先“稳”后“快”(先保证笔画质量,再追求速度)、先“意”后“形”(先以情感驱动笔势,再考虑线条的动态),唯有在“控”中求“驰”,方能“驰”而不乱,既有速度,更有力量。
Q2:初学者如何练习书法中的“驰”?有哪些注意事项?
A:初学者练习“驰”,需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具体步骤可概括为“三步走”:
- “静”基训练:先通过楷书(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欧阳询《九成宫》)练习笔画结构与笔力,掌握“提按顿挫”的基本功,为“驰”笔打下“静”的基础;
- “动”势过渡:练习行书(如王羲之《兰亭序》、米芾《蜀素帖》),重点体会“牵丝引带”和“字间呼应”,通过“慢速连带”逐步培养对笔势的掌控力;
- “情”驱“驰”笔:尝试草书(如孙过庭《书谱》),选择情感充沛的内容(如诗词),以“意”领笔,在情感的自然流露中实现“驰”笔。
注意事项:避免“描”笔(为快而快,失去笔锋变化)、避免“浮”笔(笔速过快导致笔锋漂浮,墨色单薄)、避免“乱”笔(只顾速度,忽视字间结构与气脉),初学者可先从单字“驰”笔练习(如草书“一”“之”等基础字),再逐步过渡到字组与篇章,最终实现“心手相应,情驰笔畅”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