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高远书法”并非某一特定流派的专称,而是一种融合了传统书法美学与当代人文精神的创作理念,其核心在于“涵养”与“高远”的辩证统一。“涵”为根基,强调对传统经典的深度吸收、对内在心性的持续涵养,以及对笔墨技法的精微体悟;“高远”为境界,指向艺术表达的超越性、精神视野的开阔性,以及作品气象的宏大性,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书法艺术从“技”入“道”的完整路径。
从哲学渊源看,“涵高远”深受儒家“中庸”与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儒家讲“温故而知新”,要求书法学习扎根传统,在反复临摹中汲取经典养分,此为“涵”之始;道家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追求创作时的物我两忘,使笔墨超越形似而抵达神韵,此为“高远”之境,北宋苏轼提出“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正是对“涵”与“高远”关系的精辟阐释:唯有以深厚学养为“涵”,方能成就“通神”的“高远”之作。
“涵”的体现首先在于对传统的深度解构与吸收,书法艺术五千年绵延不绝,从甲骨文的契刻到金文的浑厚,从汉隶的雄放到魏碑的险峻,从唐楷的法度到宋意尚意,每一时期经典碑帖都是“涵”的源泉,学习“涵高远书法”,需以“读帖”为先,不仅观其笔墨,更要悟其精神,如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需体会“横平竖直”中的庙堂之气,感受藏锋起笔、中锋行笔的含蓄之力;研习王羲之《兰亭序》,则需品味“行云流水”中的自然之趣,理解字法欹正相生、章法疏密有度的节奏变化,这种“涵”不是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后的“遗貌取神”,是将经典笔法、结构、章法内化为自身笔墨语言的过程。
“涵”体现为对内在心性的涵养,书法不仅是“技”,更是“心画”,东汉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创作者需在创作前涤荡心胸,排除杂念,以平和、澄澈的心境进入创作状态,苏轼在《论书》中提到“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正是强调创作时需摆脱功利心,让笔墨自然流露心性,这种心性涵养需要长期积累,既可通过读书、品茶、观道等修身方式提升内在修养,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观察自然、体悟人生,将山川之形、草木之态、人情之理融入笔墨,使作品具有“书卷气”与“金石气”。
“高远”的境界则体现在作品的气象、神韵与精神超越性上,气象之“高远”,要求作品有宏大开阔的格局,如唐代颜真卿《祭侄文稿》,以沉郁痛彻的情感为底,笔墨或激越或顿挫,虽为草稿却气象万千,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高远”正在于将个人悲愤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使作品具有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神韵之“高远”,则追求笔墨之外的“象外之象”,清代王澍《虚舟题跋》云:“书道妙在性情,能在形质。”形质可学,而性情难移,唯有将个人独特感悟融入笔墨,使作品有“韵外之致”,方能达到“高远”之境,如明代董其昌书法,以淡墨取韵,笔法空灵,追求“淡远”之美,其“高远”在于通过简约的笔墨语言,营造出萧散简远的意境,让观者于笔墨之外感受到宇宙自然的生机。
“涵高远书法”在不同书体中各有侧重,楷书讲求“涵”之严谨,“高远”之端庄,如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笔法精严,结构险劲,于法度中见“涵”之深厚,气象雄浑而显“高远”之境;行书则强调“涵”之流动,“高远”之自然,王羲之《兰亭序》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正是“涵”与“高远”的完美结合,其笔墨如行云流水,章法如错落星辰,既有传统技法的深厚根基,又有自然天成的超逸神韵,草书更需“涵”之纯熟,“高远”之奔放,怀素《自叙帖》以“狂”著称,但其“狂”并非肆意妄为,而是建立在笔法纯熟、情感真挚的“涵”养之上,笔墨连绵不绝,气势奔放如虹,将“高远”之境推向极致。
“涵”与“高远”的关系,如同树木之根与叶,根深方能叶茂,“涵”之深厚是“高远”之境的基础;“高远”之境则引导“涵”的方向,使学习不陷入为技法而技法的误区,当代书法创作中,有人忽视“涵”之积累,盲目追求“高远”的形式创新,作品往往流于空洞;有人则固守传统,缺乏“高远”之视野,使作品显得僵化刻板。“涵高远书法”正是对这两种倾向的超越,主张在扎根传统中涵养心性,在追求境界中创新表达。
以下通过表格对比“涵”与“高远”在不同书法要素中的具体体现:
书法要素 | “涵”的体现 | “高远”的体现 |
---|---|---|
笔法 | 藏锋与露锋的平衡,如颜真卿“屋漏痕”,含蓄内敛 | 笔力的雄浑与通透,如苏轼“绵里裹铁”,力透纸背 |
结构 | 字法的欹正相生,如欧阳询《九成宫》的险中求稳 | 字势的开张与收放,如米芾《蜀素帖》的奇崛多姿 |
章法 | 行气的贯通与留白的经营,如王羲之《兰亭序》的疏密有致 | 篇幅的宏大与意境的深远,如徐渭狂草的纵横恣肆 |
墨法 | 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如董其昌淡墨的层次感 | 墨韵的生动与气韵的流动,如黄宾虹宿墨的浑厚华滋 |
“涵高远书法”是一种回归传统又超越传统的艺术追求,它以“涵”为基,在经典中汲取养分,在心性中涵养精神;以“高远”为境,在笔墨中追求气象,在创作中实现超越,对于当代书法学习者而言,唯有将“涵”的积累与“高远”的追求相结合,方能在传承中创新,在笔墨中展现时代精神,使书法艺术真正成为承载文化、涵养心性、沟通天地的“心画”。
FAQs
-
问:初学者如何培养“涵高远”书法修养?
答:初学者应先从“涵”入手,选择一本经典碑帖(如颜真卿《多宝塔碑》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进行精临,不仅要掌握笔法结构,更要通过读帖理解其精神内涵;同时加强文化修养,多读诗词、经典,提升内在心性;在创作中尝试融入个人感悟,逐步追求“高远”之境,避免过早追求形式创新而忽视根基。 -
问:“涵高远”书法在当代如何创新发展?
答:当代创新需立足“涵”的传统根基,深入理解书法的文化基因,同时以“高远”的视野关照时代生活,可适当融入现代审美意识,如对空间构成、形式感的探索,但需避免为创新而创新;可结合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设计)的元素,但需保持书法的本体语言;最重要的是将时代精神、个人情感与传统笔墨结合,使作品既有“古意”又有“新韵”,实现“高远”境界的当代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