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建平书法作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领域的重要代表,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鲜明的个人风格与时代气息,在书坛独树一帜,他的艺术实践不仅扎根于古典碑帖的沃土,更在笔墨间融入文人情怀与审美新解,形成了兼具“金石气”与“书卷气”的独特风貌,为传统书法的当代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生动范本。
艺术生平与师承:根植传统,问道名家
顾建平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江苏苏州人,苏州自古文风鼎盛,是“吴门书派”的发源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其书法启蒙提供了天然土壤,他自幼酷爱书法,少年时师从地方名家,临习唐楷、魏碑打下坚实基础;后负笈京华,受业于当代书法大家,系统研习篆、隶、楷、行、草五体,尤以隶书、行书见长,在师承上,他既取法汉碑的雄浑朴拙,又深谙“二王”的典雅流丽,同时吸收近代书林宿将的笔墨意趣,形成了“以古为师、以心为镜”的艺术理念。
从艺四十余载,顾建平始终秉持“日课不辍”的治学态度,他遍临《张迁碑》《礼器碑》《曹全碑》等汉隶经典,尤得《张迁碑》的方笔雄强与《曹全碑》的飘逸灵动;行书则溯源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兼取米芾“刷字”的跌宕与王铎连绵的章法,在继承中求突破,在传统中谋创新,他曾坦言:“书法是心画,笔墨当随时代,但时代之‘魂’必植根于传统之‘根’。”这种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使其作品既有古法韵味,又具鲜活的时代生命力。
风格解析:五体皆能,以隶行为宗
顾建平书法五体皆工,尤以隶书、行书成就最高,其风格可概括为“隶书尚势,行书尚韵”,二者相映成趣,共同构建其艺术世界。
(一)隶书:方圆兼备,拙巧相生
顾建平的隶书以汉碑为根基,融汇简牍、砖瓦文的率意,打破传统隶书“蚕头燕尾”的程式化表达,形成“方笔为主,圆笔辅之;体势扁方,欹正相生”的独特面貌,其用笔以“涩”为贵,起笔方峻如刀切,行笔中锋铺毫,收笔含蓄内敛,既有《张迁碑》的“力能扛鼎”,又具《石门颂》的“飘逸自然”,结体上,他打破隶书“横平竖直”的均衡感,通过字形的长短、疏密、欹正变化,营造出“寓险于平、寓动于静”的节奏感,如作品《赤壁赋》(隶书),单字“主”“月”取横势,“江”“风”取纵势,字距紧密而行疏朗,整体如“阵云列队,错落有致”,金石气中透着灵动。
(二)行书:流畅自然,意态纷呈
行书是顾建平抒发性情的重要载体,其风格取法“二王”的典雅,融合米芾的奇崛,形成“温润而不失骨力,流畅而不乏韵致”的面貌,用笔上,他注重提按顿挫,起笔藏露兼用,行笔“屋漏痕”般自然,收笔或戛然而止,或牵丝映带,墨色浓淡枯湿相生,极具节奏变化,结体上,他打破行书“行楷”“行草”的界限,将楷书的端庄与草书的纵逸结合,如“之”“也”等字行笔流畅,“神”“情”等字连绵不绝,既见“二王”的“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又具米芾的“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代表作《兰亭集句》(行书),通篇气脉贯通,字字顾盼生姿,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尽显文人雅士的从容与洒脱。
(三)篆书与楷书:守正出新,各具特色
顾建平的篆书取法《散氏盘》《毛公鼎》,用笔圆劲如铁线,结体错落有致,既有金文的庄重,又融入小篆的流畅;楷书则以欧楷为基,兼收颜真卿的雄浑,结体方正严谨,用笔刚劲挺拔,如“精工细雕”的瓷器,于法度中见个性,虽不以篆、楷为专攻,但其五体互通的修养,使其在创作中能相互借鉴,如隶书融入篆书的圆笔,行书吸收楷书的笔法,增强了作品的丰富性与表现力。
以下为顾建平主要书体风格特征概览:
| 书体 | 取法对象 | 用笔特点 | 结体特点 | 代表作品 | 艺术效果 |
|----------|--------------------|----------------------------|----------------------------|----------------------|----------------------------|
| 隶书 | 《张迁碑》《曹全碑》 | 方笔为主,涩进含蓄 | 扁方欹正,疏密有致 | 《赤壁赋》《心经》 | 金石气与灵动性并存 |
| 行书 | 二王、米芾、王铎 | 提按顿挫,墨色变化丰富 | 流畅自然,正欹相生 | 《兰亭集句》《杜甫诗》 | 典雅与洒脱兼具 |
| 篆书 | 《散氏盘》《毛公鼎》 | 圆劲如铁,中锋用笔 | 错落有致,古朴厚重 | 《千字文》(篆书) | 庄重中见流畅 |
| 楷书 | 欧阳询、颜真卿 | 刚劲挺拔,方圆兼备 | 方正严谨,重心平稳 | 《朱子家训》(楷书) | 法度中显个性 |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笔墨载道,艺文双馨
顾建平的书法创作始终秉持“文墨相生”的理念,其作品内容多选经典诗文、自作诗词,形式涵盖中堂、条幅、手卷、扇面等,既有鸿篇巨制的恢弘,也有尺牍小品的风雅。
在艺术成就上,他数十次入展全国书法篆刻展、中青年书法展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并获“全国书法兰亭奖”“江苏省书法林散之奖”等殊荣,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江苏省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并被镌刻于多地文化碑林,出版有《顾建平书法作品集》《隶书入门与创作》《行书技法解析》等著作,既有实践经验的归纳,也有理论层面的思考,为书法教育提供了宝贵资料。
尤为难得的是,顾建平的书法不仅是“技”的展现,更是“道”的传达,他常以“书为心画”自勉,作品中蕴含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时代的思考,如抗疫主题书法作品《众志成城》,以隶书书写,字形方正厚重,笔力遒劲,既传递出坚韧不拔的精神力量,又彰显了书法艺术介入现实的人文关怀。
影响与传承:薪火相传,守正创新
作为当代书法界的代表人物,顾建平不仅以创作成果影响书坛,更以教育实践推动书法传承,他长期担任高校书法专业导师,创办书法工作室,通过“临摹-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培养了大批书法人才,他主张“书法学习需从经典入手,但不可为传统所缚”,鼓励学生在继承的基础上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审美,形成独特风格。
在推动书法普及方面,他积极参与“书法进校园”“文化惠民”等公益活动,深入基层开展书法讲座,让更多人感受书法艺术的魅力,他认为:“书法不是少数人的‘雅玩’,而是中华文化的‘根脉’,只有扎根人民,才能焕发生机。”这种对书法艺术的坚守与担当,使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
相关问答FAQs
Q1:顾建平书法的“吴门书风”体现在哪些方面?
A1:顾建平作为苏州籍书法家,其作品深受“吴门书派”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雅俗共赏”的审美追求,摒弃了明代吴门书派某些过于秀弱的笔法,以“拙巧相生”的风格兼顾文人雅趣与大众审美;二是“文墨相生”的创作理念,注重书法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常以诗词文句入书,体现深厚的文化修养;三是“行草兼擅”的技法特色,吴门书派以行草见长,顾建平的行书在“二王”基础上融入个人理解,流畅自然,既有吴门的温润,又不失骨力,形成了“吴门新风”。
Q2:初学者如何学习顾建平的隶书风格?
A2:初学者学习顾建平隶书,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溯源汉碑”,重点临习《张迁碑》(方笔)与《曹全碑》(圆笔),先掌握隶书“蚕头燕尾”的基本笔法与“扁方”结体特点;第二步“融入简牍”,可参考汉简《居延汉简》的率意用笔,打破汉碑的过于规整,增强书写性;第三步“借鉴顾氏风格”,临习其作品如《赤壁赋》,体会其“方圆兼备、疏密有致”的章法与“墨色自然”的节奏,同时需注意“以心运笔”,避免机械模仿,在继承中逐步融入个人理解,最终形成“拙中见巧、静中寓动”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