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画家征和,是当代中国画坛一位极具地域特色与人文深度的艺术家,他扎根于陇原大地的文化沃土,以笔墨为媒介,将敦煌壁画的瑰丽、黄土高原的苍茫、丝路古道的沧桑熔铸于一纸丹青,形成了兼具传统神韵与现代气息的独特艺术风貌,征和的艺术之路,既是对甘肃千年文脉的深情回望,也是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真诚表达,其作品不仅承载着地域文化的厚重记忆,更在当代语境下拓展了中国画的精神疆域。
艺术成长:陇原沃土中的文化自觉
征和1965年出生于甘肃天水,这座古称“秦州”的城市,是伏羲故里、丝绸之路重镇,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幼便浸润着他的心灵,少年时期的征和常流连于麦积山石窟,在斑驳的壁画前凝视飞天飘动的衣袂、菩萨慈悲的神情,那些用矿物颜料绘制的色彩历经千年依然璀璨,在他心中种下了对传统绘画的敬畏与热爱,1980年代,他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系统学习中国画理论与技法,师从著名国画家杨国光等先生,从宋元山水到明清文人画,从笔墨皴法到意境营造,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征和并未止步于对古人的模仿,甘肃多元的文化生态——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庆阳剪纸的民间气息、临夏砖雕的装饰趣味、甘南草原的游牧风情,都成为他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他常说:“陇原大地是一本摊开的大书,每一页都写着历史的密码与生命的活力。”这种对地域文化的自觉认知,让他的创作始终与脚下的大地紧密相连。
创作风格:传统与创新的辩证融合
征和的艺术风格,以“写意”为精神内核,以“造境”为追求目标,在题材、技法、色彩三个维度形成了鲜明的个人标识。
题材选择上,他聚焦“丝路·黄土·家园”三大母题,丝路题材中,他既描绘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阔,也刻画驼铃叮当、商旅往来的鲜活,如《丝路梵音》以散点透视构图,将莫高窟九层楼、张掖丹霞、嘉峪关关城等元素有机融合,在虚实相生中展现丝路文明的绵延不绝;黄土题材中,他摒弃了悲情叙事,转而表现黄土高原的坚韧与生命力,《厚土》系列以粗犷的线条勾勒沟壑纵横的地貌,用浓淡相宜的墨色表现窑洞的温暖与农民的淳朴,传递出对土地的深情;家园题材则多取材于陇中村落、河西牧歌,如《麦收时节》以饱满的构图和明快的色调,再现了金秋时节农民收割的场景,生活气息扑面而来。
技法运用上,他秉持“以古为师,以心为用”的原则,山水画中,他融合北宋山水的雄浑与元人山水的写意,发展出“积墨破墨结合、皴擦点染互用”的独特技法,如表现黄土高原的“麻皮皴”,既保留了传统皴法的表现力,又通过墨色的层层叠加,营造出土地的厚重质感;人物画中,他吸收敦煌壁画“铁线描”的流畅与任伯年写意人物的灵动,线条刚柔并济,如《丝路商旅图》中人物的表情动态,寥寥数笔便神态毕现;花鸟画则多取材陇原野生花卉,如马兰花、狼毒花,以大写意手法表现其倔强之美,用色上既保留传统水墨的雅致,又融入民间艺术的浓烈,形成“艳而不俗、丽而有骨”的色彩观。
精神内核上,他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征和的作品从不拘泥于对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笔下的丝路是“流动的历史”,黄土是“沉默的史诗”,家园是“心灵的港湾”,在物我交融中传递出对生命、自然与文化的深刻思考,如《敦煌四季》组画,通过春的生机、夏的繁茂、秋的静美、冬的肃杀,既展现了敦煌的自然变幻,又暗喻了文明的兴衰轮回,赋予作品超越时空的精神张力。
代表作品:笔墨间的陇原记忆
征和的艺术成就,通过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得以集中体现,这些作品不仅是他个人艺术探索的里程碑,也成为甘肃地域文化的重要视觉载体。
《丝路梵音》(2015年):此作高2.4米、长6米,是征和历时三年完成的鸿篇巨制,画面以莫高窟第257窟《九色鹿本生故事》为灵感来源,将鹿王本生的慈悲寓意与丝路商旅的艰辛历程相结合,前景是驼队在沙丘中行进,驼铃、商贾、马匹细节生动;中景以莫高窟壁画元素为背景,飞天散花、佛陀讲经,宗教氛围庄重神秘;远景则延伸至远方的雪山,意境开阔,色彩上,以敦煌壁画的石青、石绿、朱砂为主色调,辅以水墨的晕染,既保留了传统壁画的古朴厚重,又通过现代构图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该作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厚土·家山》(2018年):作为“厚土”系列的代表作,这幅作品聚焦甘肃陇中山区的一个普通村落,画面以俯视视角展开,村落依山而建,窑院错落有致,梯田如链似带,一条小路蜿蜒至远方,技法上,采用“积墨法”反复皴擦表现土地的肌理,用“破墨法”让墨色自然交融,营造出苍茫浑厚的视觉效果,细节处,村口的老槐树、院墙上的玉米串、田间劳作的农人,无不充满生活气息,征和曾说:“画黄土高原,不是画苦难,而是画这片土地上 people 的生命力。”这幅作品正是对这种生命礼赞的视觉诠释,曾获“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
《陇上花开·马兰》(2020年):相较于前两幅作品的宏大叙事,这幅花鸟画以小见大,展现了征和艺术风格的另一面,马兰花是甘肃干旱地区常见的野生花卉,象征着坚韧与希望,画面中,一丛马兰花在戈壁风中摇曳,花朵以淡紫色勾勒,叶片用浓墨点染,花瓣上的露珠以留白表现,清新雅致又不失野性,题跋“戈壁有芳草,风骨自天成”,点明了作品的精神内核,此作作为“陇上花开”系列之一,曾受邀参加“中国当代花鸟画展”,被评价为“用文人画的笔墨写民间花卉的精气神”。
艺术年表:征和艺术创作的重要节点
时间 | 艺术事件 |
---|---|
1985年 | 考入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杨国光、骆 sad庆等先生 |
1990年 | 作品《天水胜景》入选“甘肃省青年美术作品展”,获一等奖 |
1998年 | 赴敦煌研究院进修,参与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临摹工作 |
2005年 | 在兰州举办首次个人画展“丝路情怀”,展出作品50余件 |
2010年 | 《敦煌印象》系列参加“中国当代山水画展”,巡展于北京、上海、广州 |
2015年 | 创作《丝路梵音》,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2018年 | 《厚土·家山》获甘肃省文艺突出贡献奖,入选“新时代·新丝路——全国美术作品展” |
2020年 | “陇上花开”系列花鸟画参加“中国当代花鸟画展”,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 |
2023年 | 出版《征和画集》,收录其近三十年代表作品,序言由美术评论家郎绍君撰写 |
艺术成就与社会影响
征和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他对甘肃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推动作用,作为甘肃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积极参与组织“陇原画风”系列展览,推动甘肃画家走向全国;他坚持深入陇原大地写生,带领青年画家挖掘民间艺术资源,为传统绘画注入新的活力;他还致力于艺术教育,在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高校担任客座教授,培养了一批扎根地域的青年艺术人才。
评论家称征和的绘画“为甘肃地域文化找到了当代笔墨的表达方式”,他的作品既有敦煌壁画的宗教庄严,又有黄土文化的质朴厚重,更有现代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成了“陇上画派”的重要风格范式,他的成功,证明了地域文化不是创作的束缚,而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艺术。
FAQs
问:征和先生在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征和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源与流”的关系,他强调“以传统为根基”,深入学习宋元以来的笔墨技法和美学思想,如敦煌壁线的线条韵律、山水画的“三远法”等;同时主张“以创新为生命”,在题材上聚焦陇原大地的独特风貌,在技法上融入现代构成意识和色彩观念,在精神上表达当代人的生命体验,他在创作丝路题材时,既保留壁画的神韵,又通过现代透视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使传统元素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他常说:“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
问:作为甘肃画家,您认为地域文化对艺术创作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答:地域文化对创作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最核心的是提供了“独特的视觉符号和精神内核”,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丝绸之路要冲,多元文化在此交融碰撞——敦煌壁画的绚丽、黄土高原的苍茫、游牧民族的豪迈、农耕文明的坚韧,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创作的“文化基因”,敦煌壁画的矿物颜料让我对色彩的运用有了新的理解,黄土沟壑的肌理启发了我独特的皴法,丝路的历史故事则赋予作品深厚的人文底蕴,地域文化不仅是我取之不尽的素材库,更是我艺术创作的“精神家园”,它让我明白:只有扎根这片土地,才能画出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