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民画家,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自幼浸润于吴门书画的雅致氛围,耳濡目染间对笔墨丹青萌发浓厚兴趣,少年时师从当地名家习画,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后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受教于宋文治、亚明等大家,深得“新金陵画派”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精髓,从艺四十余载,他扎根传统沃土,勇于探索创新,逐渐形成兼具江南温润与北方苍劲的独特画风,成为当代中国画坛备受瞩目的山水画家之一。
周建民的艺术创作以山水画为核心,题材多取江南烟雨、北方山川、田园村舍,他善于在传统范式里注入当代审美,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意蕴深度融合,其艺术风格可概括为“浑厚中见灵秀,苍劲里蕴温情”,笔墨上,他精研“五墨法”,以墨为主,色为辅,讲究“墨分五色”的层次变化——或积墨深厚,层叠出山石的嶙峋质感;或破墨灵动,晕染出云雾的缥缈变幻;或焦墨点苔,提画面之精神,用笔则融“南宗”的披麻皴、解索皴与“北宗”的斧劈皴、折带皴于一体,刚柔并济,既有文人画的书写意趣,又不失山水的雄浑气象,构图上,他常以“三远法”为基础,结合平面构成的分割意识,打破传统山水的程式化布局,通过虚实相生、疏密对比,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意境空间,让观者仿佛置身画中山水,感受自然的呼吸与脉搏。
周建民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理念的集中体现,以下列举其部分代表性创作: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代 | 尺寸 | 艺术特点 | 收藏机构 |
---|---|---|---|---|
《溪山清远图》 | 2018年 | 68cm×138cm | 以江南水乡为题材,水墨浅绛,披麻皴写山峦,米点皴点苔,近景草木葱茏,远景云雾缭绕,体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温润意境。 | 江苏省美术馆 |
《秋山问道》 | 2020年 | 96cm×180cm | 取北方秋山之景,青绿设色与水墨结合,石青、赭石染出层林尽染,山势巍峨而不失灵动,山间隐现茅屋,呼应“秋水日潺湲,孤云自去闲”的文人情怀。 | 中国美术馆 |
《烟江叠嶂》 | 2019年 | 83cm×156cm | 以“米家山水”为基调,横卷构图,云雾流动间山峦起伏,淡墨渲染出烟雨朦胧,焦墨勾勒树木,虚实相生,意境空灵。 | 上海中华艺术宫 |
《渔村小景》 | 2021年 | 68cm×68cm | 小品画,笔墨简练,近景坡石以浓墨勾勒,中景渔舟点缀,远景淡墨晕染,留白处似水似天,体现“渔舟唱晚”的闲适之美。 | 私人收藏 |
在艺术成就与影响方面,周建民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国际艺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获“江苏省文艺大奖·美术奖”“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等多项殊荣,他先后在苏州、南京、北京、上海及日本、新加坡等地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等专业机构及海内外藏家收藏,作为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还致力于艺术教育,培养后学,通过讲座、写生采风等形式传播传统绘画理念,为当代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
周建民的艺术理念始终围绕“传统为根,创新为魂”,他认为,传统不是静止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活水,唯有深入理解传统的精神内核,才能在创新中不偏离文化根基;艺术需回应时代,当代山水画应既保留笔墨的书写性,又融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与生活体验,他坚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每年数月深入名山大川写生,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将写生的真实感受与传统的程式化语言结合,创造出既有古典意蕴又具当代气息的作品,正如他所言:“画山水,不仅要画山水的形貌,更要画山水的灵魂——那是自然的生机,也是画家的心境。”
相关问答FAQs
Q1:周建民山水画中的“墨韵”有何独特之处?
A1:周建民的“墨韵”体现在对“墨分五色”的极致运用与“气韵生动”的意境营造上,他打破传统水墨单一层次的渲染,通过“积墨破墨”“浓淡干湿”的交替使用,形成丰富的墨色层次:如表现江南烟雨时,以淡墨层层积染,营造湿润朦胧的氛围;刻画北方山石时,则以浓墨勾勒轮廓,焦点苔提神,使墨色既有“润含春雨”的柔美,又有“干裂秋风”的苍劲,他注重墨与色的融合,常以石青、赭石等淡色罩染,使墨色不显单调,反而更显通透灵动,达到“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的艺术效果。
Q2:周建民的作品如何体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A2:周建民的传统与现代融合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构图上,既保留“高远、深远、平远”的传统法则,又融入平面构成的分割意识,通过疏密、虚实、黑白的对比,打破传统山水的全景式构图,更具现代视觉张力;二是题材上,在延续“山水寄情”的文人画传统时,加入当代生活元素,如《渔村小景》中既有传统的小桥流水,也有现代渔船的生活场景,让传统山水贴近当下;三是技法上,他将传统皴法与现代构成结合,如《秋山问道》中,披麻皴的柔与斧劈皴的刚形成对比,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光影处理,增强山体的立体感,使传统笔墨焕发出当代审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