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以“毅”为舟,方能穿越风雨抵达彼岸,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有这样一批画家,他们或以“毅”为名,或以行践“毅”,在笔墨丹青间镌刻下坚不可摧的生命印记,他们或历经战乱动荡,或面对疾病困厄,却始终以“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在画坛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悲鸿是“毅”以革新的典范,他早年留学法国,系统研习西方写实主义绘画,归国后却面临传统派与革新派的激烈争论,面对“中国画不能写实”的质疑,他立下“改良中国画”的誓言,每日坚持素描练习十余小时,将西方解剖学、透视法融入传统笔墨,抗战爆发后,他辗转各地,在颠沛流离中仍创作《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等巨作,用笔墨传递民族气节,他曾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这“傲骨”正是他艺术之毅的底色——不为浮名所惑,不为困厄所移,只为心中的艺术理想坚守一生。
黄宾虹则以“毅”以沉潜的坚守著称,这位“黑宾虹”的缔造者,50岁后才真正形成个人风格,80岁后迎来艺术巅峰,晚年他患严重白内障,目疾几乎失明,却仍每日清晨五点起身,摸索着铺纸研墨,凭记忆与手感作画,他的山水画追求“黑、密、厚、重”,看似浑厚华滋,实则是六十年临摹古画、遍游山水的积累,他曾自述:“笔墨当随时代,尤贵从古求新”,这份“从古求新”的背后,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毅力——不为速成所诱,不为浮躁所动,在传统中深耕,于寂寞中绽放。
齐白石的“毅”则体现在变法的魄力上,这位出身贫寒的木匠,27岁才拜师学画,40岁后“五出五归”开阔眼界,60岁却毅然“衰年变法”,舍弃工细画风,创“红花墨叶”派,他坚持“每日挥笔”,90岁仍作画不辍,留下“不教一日闲过”的座右铭,从“饿死京华”的困顿到“人民艺术家”的荣光,他用一生证明:艺术没有捷径,唯有以“滴水穿石”的毅力,方能“衰年变法”自成一家,他的画中,无论是灵动的虾还是朴拙的虫,都藏着“老而弥坚”的生命力。
石鲁的“毅”则是不屈的风骨,这位长安画派的创始人,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被关押七年却从未放下画笔,在狱中,他用手指在墙上勾画《华山图》;出狱后,他打破传统山水程式,以浓烈的色彩、奇崛的构图创作《转战陕北》,作品充满“惊天地、泣鬼神”的力量,他常说:“别人说我怪,我是我,我画我心”,这份“画我心”的坚持,是艺术家在困境中不屈的毅行——即便身处绝境,也要让笔墨成为灵魂的呐喊。
以下是这些画家“毅”的特质归纳:
画家 | 核心毅力特质 | 代表作品 | 毅力体现事件 |
---|---|---|---|
徐悲鸿 | 革新勇气 | 《愚公移山》 | 颠沛流离中坚持创作,倡导中西融合 |
黄宾虹 | 沉潜坚守 | 《黄山松云图》 | 80岁目疾仍每日作画,六十年临摹古画 |
齐白石 | 变法魄力 | 《虾》 | 60岁“衰年变法”,90岁仍每日挥笔 |
石鲁 | 不屈风骨 | 《转战陕北》 | 文狱中用手指作画,坚持艺术表达 |
FAQs
-
问:带“毅”的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平衡“坚持”与“创新”?
答:坚持是根基,创新是灵魂,如齐白石“衰年变法”并非凭空创新,而是在60年传统功底上的突破——他每日坚持作画锤炼笔墨,同时在题材、色彩上大胆求新,让“红花墨叶”既有笔墨韵味,又有时代气息,徐悲鸿亦是如此,坚持素描功底的同时,将西方写实融入中国气韵,两者相辅相成,毅力让创新有底气,创新让坚持有价值。 -
问:普通人可以从带“毅”的画家身上学到什么艺术精神?
答:普通人可学其“日拱一卒”的耐心与“逆流而上”的勇气,黄宾虹80岁目疾仍作画,提醒我们年龄从不是障碍;石鲁在困境中坚持创作,启示我们艺术不仅是技巧,更是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这种精神可迁移到任何领域:学生可学其每日积累的恒心,职场人可学其面对挫折的韧性,正如齐白石所言“不教一日闲过”,平凡之路亦能因毅力而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