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翡翠A货(即未经任何人工处理的天然翡翠)需要结合多方面特征进行综合判断,既要掌握肉眼观察的基本方法,也需了解专业仪器辅助检测的原理,避免因单一特征误判,以下从自然属性、结构特征、光学特性、人工处理痕迹等角度展开详细说明。
掌握翡翠A货的自然属性基础
翡翠A货的本质是以硬玉矿物为主的辉石类矿物集合体,其核心特征是“天然形成”,鉴定时需先明确翡翠的基本物理参数:密度3.33-3.34g/cm³(手感较沉,掂量时比一般玉石压手)、折射率1.66(点测法常见1.66)、摩氏硬度6.5-7(刻划玻璃可留下痕迹,但自身也会受损),这些参数是区分其他仿制品(如石英岩、岫玉)的基础,但仅凭数据无法完全区分A货与处理翡翠,需结合结构观察。
观察结构特征:识别“天然指纹”
翡翠A货的结构是鉴定关键,其天然形成的矿物颗粒排列会留下独特“指纹”,而人工处理会破坏或掩盖这些特征。
翠性(“苍蝇翅”)
在光照下转动翡翠,可见部分矿物解理面反光形成的星点状、片状闪光,形似苍蝇翅膀,这是硬玉矿物的典型特征,A货的翠性明显但分布不均匀,尤其在透光或侧光下易观察;B货(酸洗充填翡翠)因酸洗腐蚀了矿物颗粒,翠性变得模糊或消失;C货(染色翡翠)可能因染色覆盖更难观察到。
颗粒感与“橘皮效应”
A货的颗粒结构肉眼可见(尤其豆种、糯种等种粗的翡翠),表面在反光下呈现不规则的凸凹,类似橘子皮的粗糙感,称为“橘皮效应”,颗粒越细(如冰种、玻璃种),橘皮效应越不明显,但通过放大镜仍可见矿物边界,B货因酸洗使颗粒间缝隙被树脂填充,表面会变得平滑,橘皮效应消失,代之“酸蚀纹”(网状、沟壑状裂纹,填充树脂后呈开放式裂隙)。
颜色分布与“色根”
A货的颜色是天然矿物致色离子(如铬、铁)渗透形成,分布不均匀,常有“色根”(颜色集中的深色部分,向周围逐渐变淡),例如绿色翡翠的色根呈点状、丝状或片状,自然过渡,无色块边界,C货染色颜色浮于表面,集中在裂隙或颗粒间,呈“丝网状”分布(染料沿缝隙渗透),或在透光下见颜色呈“丝瓜瓤状”聚集;B+C货则同时有酸蚀纹和染色特征。
光学特性:光泽、透明度与荧光反应
光泽
A货呈玻璃光泽(种细)或油脂光泽(种粗),表面明亮锐利,像抛光玻璃的反光,B货因填充树脂,光泽为树脂光泽(弱玻璃光泽),且表面“发闷”,缺乏灵动感;C货光泽同样暗淡,染料还会导致颜色“死板”。
透明度与“水头”
A货的透明度(“水头”)与结构致密程度相关,天然矿物颗粒排列紧密则透明度高(如玻璃种),颗粒粗则透明度低(如豆种),但整体过渡自然,B货因酸洗使结构变松,透明度会异常提升(“注胶水头”),但内部可见絮状物(树脂未完全填充的气泡或杂质),且透光观察时,A货的“棉”(天然矿物包裹体)呈团状、丝状分布,而B货的棉呈碎裂状、絮状不均匀。
荧光反应
A货在紫外荧光灯下通常无荧光(少数含方解石等杂质的翡翠可能有弱白荧光),B货因填充树脂,常呈现蓝白色、蓝紫色荧光(强弱与树脂成分相关);C货染料可能发出黄绿色荧光,需注意,部分天然翡翠含杂质也可能有弱荧光,需结合其他特征综合判断。
人工处理痕迹的排除
翡翠常见的处理手段包括酸洗(去杂质)、充填(掩盖裂隙)、染色(增色),鉴定时需重点排除这些痕迹:
- B货特征:放大观察可见酸蚀纹(网状、 interconnected的裂隙),裂隙边缘模糊(树脂填充导致),透光可见“絮状漂浮物”(树脂聚集);红外光谱检测可见有机物(树脂)吸收峰。
- C货特征:放大观察颜色沿裂隙或颗粒边界呈丝网状分布,裂隙颜色深(染料富集),裂隙间颜色浅;查尔斯滤色镜下(部分染料)变红;分光镜下可见650nm宽吸收带(染色翡翠特征)。
- B+C货:同时具备酸蚀纹、染色丝网状分布和荧光反应,需综合判断。
专业仪器辅助鉴定(肉眼观察存疑时)
对于高仿处理翡翠或肉眼难以判断的情况,需借助专业仪器:
- 红外光谱仪:检测是否有树脂等有机物峰(B货/B+C货必现),A货无有机峰。
- 折射仪:测得折射率1.66,若出现1.54(树脂折射率)则可疑。
- 密度天平:A货密度3.33-3.34g/cm³,B货因树脂填充密度偏低(3.00-3.30g/cm³)。
- 分光镜:观察吸收谱,A货绿色翡翠有Cr吸收线(红区),C货可能无或异常。
天然翡翠与处理翡翠特征对比表
特征 | 天然翡翠(A货) | 处理翡翠(B货/B+C货) |
---|---|---|
结构 | 颗粒感明显,翠性显著,橘皮效应自然 | 酸蚀纹(网状),颗粒间缝隙被填充,橘皮效应消失 |
颜色 | 色根自然,过渡均匀,颜色与结构融合 | 颜色沿裂隙呈丝网状,浮于表面,边界生硬 |
光泽 | 玻璃光泽/油脂光泽,明亮锐利 | 树脂光泽(发闷),弱玻璃光泽 |
荧光 | 多数无荧光,少数杂质致弱荧光 | 常见蓝白/蓝紫荧光(B货),黄绿色荧光(C货) |
内部 | 天然棉、石棉、黑点等杂质,分布自然 | 酸蚀裂隙,絮状树脂,气泡(B货),染色聚集 |
密度 | 33-3.34g/cm³(掂手沉) | 00-3.30g/cm³(偏轻) |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没有仪器,如何快速初步判断翡翠是不是A货?
A:可通过“三看一听”初步判断:①看结构:转动翡翠,观察是否有“苍蝇翅”和自然橘皮效应,表面是否平滑(B货常平滑无颗粒感);②看颜色:颜色是否有色根、过渡自然,是否沿裂隙聚集(染色翡翠常“色浮”);③看光泽:玻璃光泽是否明亮,有无“发闷”感;④听声音:用细绳吊起轻敲,A货声音清脆悠扬(类似风铃),B/C货声音沉闷(树脂填充影响共振),若以上特征均符合A货,可初步判断,但高价值翡翠仍需送检。
Q2:翡翠A货有棉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价值吗?
A:翡翠的“棉”是天然矿物包裹体(如钠长石、气液包裹体)的体现,是A货的天然特征,并非“杂质”或“瑕疵”,棉的存在与否、多少会影响翡翠的透明度和美观度:例如冰种、玻璃种翡翠的棉呈点状、丝状,分布均匀则不影响价值,甚至被视为“冰种起胶”“雪花棉”等特色;而豆种翡翠棉絮较重,可能降低透明度,影响价值,简单说,棉是翡翠天然性的证明,只要不影响整体美观,反而说明其天然属性,并非负面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