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德是20世纪中国现代美术史上一位极具探索精神的画家,他的一生致力于在传统笔墨与时代精神之间寻找平衡,以独特的艺术语言重塑了中国画的表现力,作为浙江绍兴人,荣德自幼浸润于江南水乡的灵秀之气,又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中接受中西融合的艺术洗礼,其创作既有文人画的雅逸底蕴,又具现代绘画的视觉张力,成为中国画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见证者与实践者。
艺术生涯:从传统师承到中西融合的探索之路
荣德的绘画之路始于对传统的深度叩问,早年随父习画,他临摹了大量《芥子园画谱》与宋元名迹,尤其对范宽的雄浑、倪瓒的简淡心摹手追,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1923年,他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师从刘海粟、潘天寿等大家,系统学习素描、色彩与透视法,这成为他艺术观念的转折点,在校期间,他既沉迷于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精神,又对西方印象派的光色表现、野兽派的色彩张力产生浓厚兴趣,开始思考“如何让古老的笔墨语言承载现代人的情感与体验”。
1928年,荣德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美术学校研究东洋画与西洋画,在日本,他深入研究浮世绘的构图美学与日本画的“障壁画”技法,尤其被横山大观的朦胧水墨所启发,意识到东方绘画中的“留白”与西方“虚空间”的共通性,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富士山春晓》《京都古寺》等作品,已开始尝试将日本画的淡彩渲染与中国画的皴擦点染结合,画面既有东方式的空灵意境,又具西画的光影层次,1931年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国美术学院),将“师造化”与“师心源”并重的教学理念传递给学生,鼓励学生走出画室,在自然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
抗战爆发后,荣德随校南迁至西南,在颠沛流离中坚持写生,这一时期的作品如《嘉陵江畔》《蜀山行旅》,以粗犷的斧劈皴表现山石的嶙峋,焦墨与淡墨的对比强化了战乱年代苍茫沉郁的时代氛围,同时又不失文人画的笔墨韵味,新中国成立后,荣德进入艺术创作的成熟期,他积极响应“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深入工厂、农村写生,创作了大量反映新生活的作品,如《春耕图》《炼钢工人》等,将传统山水画的“高远”“深远”构图融入现实题材,以鲜亮的色彩与厚重的笔墨展现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艺术风格:浑厚清逸中的现代性表达
荣德的艺术风格以“浑厚清逸”为核心,既追求传统绘画的“气韵生动”,又融入现代绘画的形式构成,形成独具辨识度的个人面貌,他的山水画早期受范宽、李唐影响,笔墨雄强,气势磅礴;中期融合日本画与西画技法,趋于清雅空灵;晚期则“老而愈壮”,在简淡中见深厚,于洒脱中蕴力道,其花鸟画则承袭徐渭、八大山人的写意精神,又吸收任伯年的灵动与吴昌硕的朴茂,用笔如行草般洒脱,设色淡雅而不失层次,达到“形神兼备”的境界。
在技法上,荣德打破了传统中国画“墨分五色”的单一表现,创造性地将水彩画的透明感与油画的厚重感融入水墨,他擅长在生宣上“积墨破色”,先以淡墨铺底,再以浓墨皴擦,最后以花青、赭石等淡色晕染,使画面既有墨色的层次变化,又有色彩的冷暖对比,例如他的代表作《黄山松云图》,以斧劈皴勾勒山石的刚毅,米点皴表现云雾的流动,松树则以中锋悬腕写出,枝干如铁,松针如针,再以淡花青渲染背景,营造出“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的雄奇气象,而在《荷塘清趣》中,他则用没骨法画荷叶,以色彩的浓淡干湿表现叶面的正反俯仰,荷梗以行草笔法一气呵成,再点缀几只蜻蜓,画面灵动雅致,充满生活情趣。
荣德的构图也极具现代意识,他常打破传统山水画的“三远法”,采用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相结合的方式,增强画面的空间感与纵深感,漓江烟雨图》,他以漓江两岸的奇峰为主体,将传统的高远与平远结合,江面以留白处理,远山以淡墨晕染,近景的竹林与渔舟则以写实手法刻画,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又具有西画的真实感,他还善于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以篆书的圆劲画山石,以隶书的方折画树枝,以行草的飞白画水波,使画面达到“书画同源”的艺术效果。
代表作品: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怀的交织
荣德的创作生涯留下了大量经典作品,每一件都折射出他对时代与艺术的深刻思考。《黄山松云图》(1956年)是他山水画的巅峰之作,创作于他第三次登黄山之后,画面以黄山天都峰为主景,松树生于石缝,枝干苍劲如龙,云雾缭绕于山腰,仿佛仙境,在技法上,他先用浓墨勾勒山石的轮廓,再以斧劈皴表现山石的质感,然后用淡墨层层渲染,营造出云雾的流动感,松树的画法尤为精妙,他以中锋用笔,松针如针般密集却不凌乱,既展现了黄山松的顽强生命力,又寄托了画家对民族精神的赞美,该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被誉为“20世纪中国山水画的经典之作”。
《荷塘清趣》(1963年)是荣德花鸟画的代表作,创作于杭州西湖的荷塘写生之后,画面以一池荷花为主体,荷叶以没骨法画出,色彩由浓到淡,表现出叶面的正反变化;荷花以淡粉色晕染,花瓣的层次清晰可见;荷梗以行草笔法写出,挺拔而富有弹性;几只蜻蜓点缀其间,翅膀透明,栩栩如生,整幅画面构图简洁,色彩淡雅,既有文人画的雅逸,又有生活的情趣,体现了荣德“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艺术追求,该作品在1964年全国美展中获得广泛好评,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漓江烟雨》(1970年)是荣德融合中西技法的典范之作,画面以漓江山水为主题,江水蜿蜒,两岸奇峰林立,烟雨朦胧,在构图上,他采用散点透视,将漓江的曲折变化尽收眼底;在技法上,他以淡墨渲染烟雨,用浓墨勾勒山石,再以花青、赭石等色彩点缀,使画面既有水墨的氤氲,又有色彩的明丽,该作品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程式化表现,以现代人的视角展现了漓江的自然之美,被誉为“漓江山水的时代写照”。
艺术影响与传承:革新精神的当代回响
荣德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画家,更是一位重要的美术教育家,他在杭州艺专任教期间,培养了周昌谷、方增先、李震坚等一批著名画家,这些人后来成为“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现代化转型,荣德的教学理念强调“传统为体,西学为用”,他认为“中国画要发展,必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但不能丢掉中国画的笔墨精神”,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他的学生,也成为当代中国画教育的重要参考。
在艺术理论上,荣德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意境当承文脉”的观点,他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语言,但语言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而意境则是中国画的灵魂,必须传承传统文化的文脉,这一观点既反对了固守传统的“复古主义”,也反对了全盘西化的“虚无主义”,为中国画的现代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他的著作《中国画笔墨研究》《写生与创作》等,至今仍是美术界的重要理论文献。
荣德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上海美术馆等多家重要机构收藏,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展览,并在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举办个人画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画的魅力,他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国内外艺术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中国画革新的先驱”“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相关问答FAQs
问:荣德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中国画创作有哪些启示?
答:荣德的艺术风格对当代中国画创作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他证明了中国画可以在保留笔墨精神的基础上吸收西方艺术元素,实现现代化转型,这为当代画家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提供了范例;二是“生活与艺术的结合”,他强调“师造化”,主张从自然与生活中寻找创作源泉,反对脱离生活的形式主义,这对当代画家深入生活、反映时代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三是“个性与时代的统一”,他的作品既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又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精神风貌,这启示当代画家要在追求艺术个性的同时,关注时代发展,使作品具有时代价值。
问:荣德在绘画教学中提出了哪些重要理念?这些理念对当今美术教育有何影响?
答:荣德在绘画教学中提出了三个重要理念:一是“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他认为学习中国画必须从临摹传统入手,掌握笔墨技法;再通过写生积累素材,感受自然;最后进行创作,表达个人情感,这一理念至今仍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方法,二是“中西融合,以中为主”,他主张吸收西方艺术的造型、色彩与透视技巧,但必须以中国画的笔墨精神为根本,这一理念影响了“浙派人物画”等现代中国画流派的形成,三是“因材施教,鼓励个性”,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教学方案,鼓励学生形成个人风格,这对当今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些理念不仅推动了现代中国画教育的发展,也为当代美术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