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利画家是当代中国画坛中一位以山水画创作见长的艺术家,其作品扎根传统沃土,同时勇于探索创新,形成了兼具北派山水的雄浑气韵与南宗山水的灵动意境的独特艺术风格,他1965年出生于河北保定,自幼受祖父启蒙临摹古人画作,少年时便展现出对笔墨线条的敏锐感知,后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李可染、贾又福等艺术大家,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与理论,四十余年深耕艺术一线,从写生到创作,从笔墨探索到意境营造,逐步构建起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体系。
艺术风格的演变与核心特质
张树利的艺术生涯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呈现出鲜明的风格特征,却又始终围绕“笔墨当随时代”的核心追求。
早期(1980s-1990s):传统筑基,笔墨锤炼
这一阶段,他以临摹传统经典为主,深入研习宋元山水画的“高远”“深远”“平远”构图,以及范宽的“雨点皴”、郭熙的“卷云皴”、王蒙的“解索皴”等技法,他尤其注重笔墨基本功的训练,主张“以书入画”,通过大量书法练习提升线条的表现力,这一时期的作品多为小幅写意,题材以北方山水为主,风格沉稳厚重,如《太行初雪》《燕山秋色》等,画面中可见斧劈皴的刚劲与披麻皴的温润结合,墨色层次分明,展现出对传统技法的扎实掌握。
中期(2000s-2010s):写生融入,意境探索
随着艺术视野的拓展,张树利开始走出画室,深入太行山、黄山、桂林等地写生,他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将写生所得与传统笔墨结合,探索“师古人”与“师造化”的平衡,这一阶段的题材更加多元,既有北方山水的雄浑,也有江南水乡的婉约,在笔墨上,他尝试打破传统皴法的固定程式,根据山石肌理灵活运用“破墨法”“积墨法”,使画面更具真实感与生命力,代表作《太行春早》以散点透视构图,结合斧劈皴与米点皴,既表现了太行山的险峻,又通过淡彩渲染出春日的生机,意境清新而深远;《江南烟雨图》则用披麻皴与晕染技法,营造出烟雨朦胧的诗意,墨色湿润通透,展现出南宗山水的灵秀之美。
晚期(2010s至今):融汇中西,时代气象
进入成熟期后,张树利的艺术风格更加鲜明,他在坚守传统笔墨精神的同时,融入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理论,注重画面整体氛围的营造与情感的表达,他提出“山水画不是风景画,而是心灵的栖息地”,作品不再局限于对自然景观的再现,而是通过山水意象传递对生命、生态与人文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园系列》聚焦生态主题,以北方乡村为背景,将房屋、树木、河流等元素融入山水画构图,笔墨上采用“焦墨淡彩”结合,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骨力,又通过明亮的色彩传递出对美好家园的珍视;《天地人和》则采用全景式构图,以泼墨泼彩表现云海的流动,用细腻的线条勾勒山石的轮廓,画面气势恢宏又不失精微,展现出“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
以下表格概括了张树利不同时期艺术风格的特点:
时期 | 时间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传统筑基) | 1980s-1990s | 注重传统技法临摹,笔墨沉稳厚重,以北方山水为主,构图严谨 | 《太行初雪》《燕山秋色》 |
中期(写生探索) | 2000s-2010s | 融合写生与传统笔墨,题材多元,笔墨灵活,意境清新 | 《太行春早》《江南烟雨图》 |
晚期(时代气象) | 2010s至今 | 融汇中西光影色彩,强调情感表达,关注生态与人文,气势恢宏兼具精微 | 《家园系列》《天地人和》 |
代表作品的艺术解析
张树利的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思考与情感,太行春早》与《家园系列》最具代表性,充分展现了他的艺术追求与创作理念。
《太行春早》:这幅创作于2005年的作品,是张树利中期风格的集大成之作,画面以太行山早春的景色为主题,采用“高远”与“平远”相结合的构图,前景以浓墨勾勒山石的轮廓,斧劈皴刚劲有力,表现太行山的险峻;中景用淡墨晕染,间以苔点,表现初春草木萌发的生机;远景则以留白处理,云雾缭绕,营造出深远的空间感,色彩上,他以赭石花青为主调,点缀少许朱砂,既符合早春山色的自然特征,又传递出温暖向上的情感,画中题款“太行春早”四字行书苍劲有力,与画面笔墨相得益彰,展现出传统山水画的诗书画印一体之美。
《家园系列》:这一系列创作于2015年之后,是张树利对“生态山水”的探索,以《家园·秋韵》为例,画面描绘了北方乡村秋日的景象:近处是金黄的玉米地与错落的农舍,房屋以白描勾勒,线条简洁;中景是层叠的梯田,用积墨法表现田埂的肌理,墨色浓淡相宜;远景是连绵的群山,以淡墨泼彩表现云雾,秋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山间,形成温暖的光影效果,与传统山水画不同,张树利在《家园系列》中加入了现代生活的元素,如农用车辆、太阳能板等,使作品更具时代感,他通过这些细节表达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认同,也传递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眷恋。
艺术理念与社会影响
张树利的艺术理念始终围绕“传承与创新”展开,他常说:“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根基;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时代的必然。”他认为,山水画创作既要继承传统笔墨的精髓,又要反映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状态,在教学上,他强调“笔墨与生活并重”,鼓励学生多写生、多读书,从自然与传统中汲取养分。
作为当代中国画坛的重要代表,张树利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年度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并在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意大利米兰世博会等地举办个人展览,其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出版有《张树利山水画集》《山水画技法解析》等著作,他还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多次组织“写生助学”活动,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教授绘画知识,推动艺术教育普及。
张树利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本身,更在于他对传统山水画当代转型的探索,他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东方哲学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为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桥梁。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张树利画家在创作中如何处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的关系?
解答:张树利认为传统笔墨是山水画的“根”,现代审美是时代的需求,二者并非对立,而是可以有机融合,在笔墨上,他坚守“以书入画”的传统,强调线条的质量与墨色的层次,同时借鉴西方绘画的光影、色彩理论,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与空间感,他在《天地人和》中运用传统斧劈皴表现山石的质感,又结合泼墨泼彩技法表现云海的流动,使画面既有传统笔墨的韵味,又有现代绘画的张力,在题材上,他关注当代生活,将乡村、生态等元素融入山水画,使作品更具时代感,让观众在传统形式中感受到当代的情感与思考。
问题2:张树利的山水画为何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解答:张树利的山水画之所以能引起观众共鸣,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情感的真实性,他的作品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观察,无论是太行山的雄浑还是江南水乡的婉约,都传递出他对生命的感悟,这种真实的情感容易打动观众;二是意境的营造,他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笔墨与构图营造出或清新、或雄浑、或温馨的意境,让观众在欣赏画面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三是时代精神的融入,他的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的描绘,更是对生态、家园等时代主题的思考,如《家园系列》中对美好家园的描绘,契合了当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