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有一位以“耕”为名的画家,他笔下的世界既有文人画的雅致,又带着泥土的质朴气息,他就是福建仙游籍国画大师李耕(1881—1964),李耕的一生,如同他的名字,在艺术的土地上深耕不辍,以人物画为核心,兼容山水、花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被后人誉为“李耕画派”的开创者。
李耕出生于福建仙游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失怙,靠母亲做针线活勉强维生,因家贫无力延师,他常蹲在私塾窗外旁听,用炭条在墙上涂描先生授课的场景,这份对绘画的热爱与生俱来,12岁那年,他拜当地民间画师李霞为徒,从传统人物画的“十八描”入手,临摹《芥子园画谱》,又研习李公麟、陈洪绶的线描技法,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青年时期的李耕并未止步于模仿,他常深入仙游乡间,观察农夫耕作、市井百态,将民间艺术的鲜活气韵融入文人画的笔墨体系,他曾说:“画人物要‘以形写神’,更要‘以情动人’,笔下的人物得有血有肉,能让观者听见他们的呼吸。”这种对“生活感”的追求,让他的早期作品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生命力。
1910年代,李耕的画名逐渐传开,他的作品不仅在当地备受推崇,还通过商贾远销南洋,这一时期,他的艺术风格初具雏形:人物画线条刚劲如“铁线描”,转折处方硬有力,设色则吸收民间彩画的浓艳,却不失文人画的雅致,形成“重、拙、大”的视觉特点,1920年,他与同乡画家李霞、李耕(注:此处“李耕”为重名,实际应为李耕与李霞并称“李李”)在福州举办联合画展,其《麻姑献寿》《八仙过海》等作品因造型夸张生动、构图饱满新颖,引起画坛关注,有评论称其画“脱去时习,力追古法,于李公麟、陈洪绶外别开生面”,这无疑是对他艺术创新的肯定。
1930年代是李耕艺术风格的成熟期,他深入研究历代人物画的笔墨传统,尤其对五代贯休的“罗汉画”和清代黄慎的“写意人物”多有汲取,同时将书法用笔融入绘画,使线条更具金石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醉眠秋共被》,描绘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人对酌酣眠的场景:三人衣纹以疾涩的“折芦描”勾勒,衣带飘举如飞,面部表情却醉意朦胧,眼神中透着文人的洒脱与孤傲,背景的枯树、山石以大写意笔法为之,墨色浓淡相宜,与人物形成“实虚相生”的节奏,整幅画既有文人的笔墨情趣,又不乏民间艺术的鲜活气息,堪称其“雅俗共赏”艺术理念的典范,他还创作了大量以古典文学为题材的作品,如《桃花源记》《赤壁赋》等,通过连环画式的构图,将文字叙事转化为视觉图像,拓展了人物画的表现边界。
新中国成立后,李耕的艺术创作进入新阶段,他积极响应“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号召,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创作了《送公粮》《学文化》等反映新时代风貌的作品,尽管题材变化,但他“以形写神”的核心原则未变,反而因融入对生活的真切观察,让人物形象更具时代感,1959年,年近八旬的李耕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创作巨幅山水画《武夷之春》,画面以武夷山为背景,云雾缭绕间点缀着茶园、竹筏,笔墨苍劲而富有层次,展现了他对山水画的深厚造诣,同年,他被聘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福建画院画师,艺术成就得到官方认可。
李耕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高超的笔墨技巧,更在于他对“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理解,他认为:“传统是根,创新是叶,根深才能叶茂。”他反对泥古不化,也反对盲目求新,主张“师古人更要师造化”,在人物画上,他突破了明清以来文人画的程式化,将民间艺术的“俗”与文人画的“雅”有机融合,使笔下的人物既有庙堂之高的庄重,又有江湖之远的鲜活,他的线条被誉为“铁线银钩”,既能精准表现衣纹的转折,又能传达人物的内在精神;他的设色浓艳而不俗艳,善用朱砂、石青等重色,却以墨色调和,形成“艳而不俗、雅而不媚”的独特色调,这些艺术特点,让他的作品在近现代画坛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为更清晰地展现李耕的艺术历程,以下为其艺术分期与代表作品简表:
艺术分期 | 时间 | 艺术特点 | 代表作品 |
---|---|---|---|
早期探索期 | 1900-1920 | 临摹传统,融合民间技法,线条初具“铁线描”雏形,设色浓艳 | 《麻姑献寿》《八仙过海》 |
风格成熟期 | 1930-1949 | 笔墨金石味浓厚,“雅俗共赏”理念成熟,构图饱满,人物传神 | 《醉眠秋共被》《桃花源记》 |
创新转型期 | 1950-1964 | 题材转向现实生活,融合时代气息,山水画笔墨苍劲,人物画更具生活感 | 《送公粮》《武夷之春》 |
李耕的艺术传承同样值得称道,他一生收徒数十人,其中李霞(注:此处为画家李霞,非前文师父)、李清达等弟子皆成名家,形成了以仙游为中心的“李耕画派”,该画派延续李耕“雅俗共赏”“笔墨与生活并重”的艺术理念,在福建乃至东南地区影响深远,李耕的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福建省博物馆等机构收藏,部分画作还曾赴日本、东南亚展出,向世界展现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李耕的人物画与近现代其他人物画大师(如徐悲鸿、傅抱石)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1:李耕的人物画与徐悲鸿的“写实主义”、傅抱石的“散锋笔法”风格迥异,徐悲鸿强调西方素描与中国笔墨的结合,人物造型精准写实;傅抱石以“抱石皴”和散锋笔法表现人物动态,气势磅礴,而李耕的独特之处在于“雅俗融合”:他既吸收文人画的笔墨雅致,又融入民间艺术的鲜活造型,线条刚劲如“铁线描”,设色浓艳而不失古意,人物形象夸张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李耕更注重“以情动人”,笔下的人物(如文人、罗汉、市井百姓)皆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而非单纯的造型展示。
Q2:李耕的艺术对当代画坛有何启示?
A2:李耕的艺术对当代画坛的核心启示在于“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他证明传统笔墨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董”,而是可以与时代生活、民间艺术结合的创新资源,当代画坛常面临“传统与创新的割裂”问题,或盲目跟风西方艺术,或固守传统缺乏新意,李耕的实践表明:只有扎根传统(师古人),深入生活(师造化),才能创作出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气息的作品,他“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也为当代艺术如何平衡“精英性”与“大众性”提供了借鉴——艺术不必曲高和寡,真正的好作品应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观者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