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徐飞,1965年出生于江苏苏州,成长于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江南家庭,自幼受祖父影响,祖父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书法爱好者,家中常备笔墨纸砚,徐飞耳濡目染,对线条与色彩有着天然的敏感,少年时,他常流连于苏州园林,拙政园的假山、留园的曲径、网师园的水榭,在他眼中不仅是风景,更是“活的画本”——亭台楼阁的错落有致、花木石水的光影变幻,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他对传统美学的认知,1983年,他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著名山水画家宋文治先生,系统学习传统笔墨技法,同时研习西方绘画的构成与色彩理论,为其后来的艺术风格奠定了“传统为基、中西融合”的基调。
在大学期间,徐飞并非一味临摹古人,而是带着对自然的敬畏深入写生,四年大学生涯,他走遍了江南水乡的每一个角落,从周庄的清晨薄雾到乌镇的黄昏炊烟,从太湖的浩渺烟波到黄山奇峰的险峻,他用速记本捕捉光影,用毛笔提炼线条,这种“师古人”与“师造化”并重的学习方式,让他在传统笔墨的严谨中注入了鲜活的自然气息,1987年,他的毕业创作《姑苏春晓》入选全国青年美展,画面中淡墨渲染的烟雨、赭石点染的屋舍、花青勾勒的柳枝,既有宋代山水的空灵,又融入了水乡特有的温润,引起业界关注。
毕业后,徐飞选择回到苏州,在苏州美术馆从事研究与创作工作,这一时期,他沉浸在明清文人画的传统中,尤其推崇沈周、石涛的“写意精神”,但他并未止步于对传统的复刻,90年代,随着中国当代艺术的兴起,他开始思考传统绘画如何与现代社会对话,1995年,他创作了《都市山水》系列,将现代高楼、立交桥等元素融入传统山水构图,用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玻璃幕墙的反光,用斧劈皴的笔法刻画建筑的棱角,这一系列作品在当时引发了争议,有人认为其“离经叛道”,但更多人看到了他对传统艺术现代化的探索——当古典的“高远”“深远”构图与现代都市的“平远”视野相遇,传统山水不再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而是成为映照时代变迁的镜像。
进入21世纪,徐飞的艺术语言进一步成熟,形成了“水墨为体、色彩为用、意境为魂”的独特风格,他的创作题材从江南水乡扩展到更广阔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既有西北山苍茫雄浑,也有江南水烟雨朦胧;既有城市喧嚣的速写,也有田园牧歌的吟唱,在技法上,他打破了传统水墨“墨分五色”的局限,大胆引入西方绘画的色彩理论,将丙烯、水彩等材料与水墨结合,创造出“淡彩水墨”的新样式——以水墨为骨架,施以淡雅的色彩,既保留了水墨的通透感,又增强了画面的视觉层次,他的《秋山问道图》(2010),以水墨勾勒山石轮廓,用花青渲染远山,赭石点染秋叶,局部施以透明水色,使山石的厚重与秋叶的轻盈形成对比,营造出“秋山红于二月花”的诗意意境。
近年来,徐飞的创作更关注“生态与人文”的主题,他多次深入云南、四川等地的自然保护区,用画笔记录原始森林的生态之美,在《共生系列》(2018-2023)中,他将传统的“折枝花卉”与现代环保理念结合,画面中既有牡丹、荷花等传统花鸟题材,又穿插了濒危植物、野生动物的元素,用枯笔表现生态的脆弱,用湿笔描绘生命的活力,这一系列作品不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当传统花鸟画从“案头清供”走向“生态寓言”,艺术的社会价值得以凸显。
除了创作,徐飞还致力于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的普及,他担任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开设“水墨与当代生活”课程,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艺术;他发起“江南文化进校园”活动,带领中小学生临摹园林画、体验传统笔墨;他出版《水墨江南》《徐飞画集》等著作,系统梳理自己的艺术理念,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少数人的“阳春白雪”,而是能与大众共鸣的“心灵语言”——正如他常说的:“好的画,要让不懂画的人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温度。”
徐飞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的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江苏省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等,他先后获得“江苏省优秀艺术家”“全国中国画创作优秀奖”等荣誉,但对他而言,最大的成就并非奖项,而是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引发观众对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思考。
以下为徐飞重要艺术履历表:
时间 | 事件 | 备注 |
---|---|---|
1983-1987年 | 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系 | 师从宋文治,系统学习传统与现代表现技法 |
1987年 | 毕业创作《姑苏春晓》入选全国青年美展 | 首次引起业界关注 |
1995年 | 创作《都市山水》系列 | 探索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
2005年 | 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 展出“水墨江南”系列,获广泛好评 |
2010年 | 《秋山问道图》获全国中国画创作优秀奖 | 标志“淡彩水墨”风格成熟 |
2018-2023年 | 创作《共生系列》 | 关注生态与人文主题,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
2020年至今 | 担任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出版多部著作 | 推动艺术教育与传统文化普及 |
相关问答FAQs
Q1:徐飞的艺术创作中,传统与现代是如何融合的?
A1:徐飞的“传统与现代融合”并非简单的元素拼接,而是从精神内核到形式语言的深度对话,在精神层面,他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强调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感悟;在形式层面,他将传统笔墨的“骨法用笔”与西方绘画的“色彩构成”“光影表现”结合,例如在《都市山水》中,他用传统斧劈皴刻画现代建筑的棱角,用青绿山水的色彩表现玻璃幕墙的反光,既保留了传统山水的意境,又赋予其现代都市的时代感,他还打破传统绘画的题材边界,将城市景观、生态主题等现代元素融入传统构图,使传统艺术成为映照当代生活的“镜子”。
Q2:徐飞的作品有哪些独特的艺术符号?
A2:徐飞的作品中形成了几个鲜明的艺术符号:一是“江南水乡的拱桥与乌篷船”,这是他早期创作的核心符号,既是地域文化的象征,也承载了他对“烟雨江南”的诗意想象,如《姑苏春晓》中的拱桥,以淡墨勾勒,宛如一道彩虹横跨水面,成为画面的视觉中心;二是“淡彩水墨的光晕效果”,他通过在水墨中施以透明水色或丙烯,创造出类似印象派的光影晕染,使画面既有水墨的通透感,又有色彩的层次感,如《秋山问道图》中的远山,花青与淡墨交融,营造出“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三是“生态系列的螺旋线条”,在《共生系列》中,他用螺旋状的线条表现植物的生长轨迹与生命的循环,这一符号既吸收了西方抽象艺术的构成,又暗合中国传统“生生不息”的哲学思想,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自然与人文的视觉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