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以线条为骨,以气韵为魂,而“转”正是线条塑造中最核心的笔法之一,从甲骨文的契刻到汉简的飞白,从楷书的端庄到草书的狂放,“转”的运用贯穿始终,赋予笔画生命力,连接字与字、行与行的气脉,所谓“转”,并非简单的圆弧运动,而是笔锋在纸面上以中锋为核心,辅以提按、顿挫、徐疾等变化,实现线条从起笔到收笔的圆融过渡,它既是技法层面的要求,更是书家心境与审美情趣的外化,正如唐代张怀瓘《书议》所言:“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而“转”的精妙,正是“形质”与“神采”交融的关键。
“转”的笔法内涵:圆劲之势与力道内蕴
“转”的本质是“裹锋”与“绞锋”的动态结合,所谓“裹锋”,即笔锋在行进中自然聚拢,如锥画沙般形成中锋线条,避免偏锋导致的扁薄;所谓“绞锋”,则是笔锋在转折处通过轻微的翻绞,增加线条的厚度与质感,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中提出“中郎论书,谓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而“转”正是“阴阳”转化的具体体现——线条的圆转属“阴”,方折属“阳”,二者相济方能形成丰富的节奏。
“转”的力道并非蛮力,而是“逆入平出”的含蓄控制,以楷书“横画”为例,起笔需“逆锋”,向左下方顿笔,再向右行笔时略提锋,至转折处不顿不驻,以腕带笔自然圆转,收笔时回锋护尾,整个过程如“屋漏痕”,雨水沿墙壁蜿蜒而下,自然形成凹凸有致的痕迹,既有曲度,又含力度,若转笔过快,则线条浮滑如“春蚓秋蛇”;过慢则易僵滞,失却灵动,唯有“迟速停分,脉络不断”(唐·张怀瓘《书断》),方能实现“转”的圆劲之美。
不同书体中的“转”:从规整到狂放的演变
书体不同,“转”的形态与功能亦千差万别,恰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各书体以“转”为媒,展现独特的审美气质。
楷书:方中寓圆,含蓄内敛
楷书以“正”为宗,“转”多用于笔画间的呼应,而非张扬的形态,如颜真卿《颜勤礼碑》中的“口”字,左竖起笔方整,转笔处则向内微凹,形成“内擫”之势,既避免方角的生硬,又显筋骨内含;柳公权《玄秘塔碑》的“转”则以“外拓”为主,如“国”字框的转笔处略向外展,棱角中带圆意,刚劲而不失温润,欧阳询《九成宫》的“转”则如“勒马缰”,转折处干净利落,暗藏提按,体现“险劲”之美,楷书的“转”需“静中寓动”,在规整中见变化,正如孙过庭《书谱》所言:“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
行书:牵丝引带,呼应连贯
行书是“转”的“解放者”,笔画间的“使转”取代了楷书的顿挫,成为连接字势的关键,王羲之《兰亭序》中“之”字的不同形态,正是“转”的极致演绎:首点如坠石,横画转笔时引出牵丝,带动下一笔的流畅,末捺的转笔则如“折钗股”,弯折处圆劲有力,收笔含蓄,行书的“转”需“流动而不滑熟”,如“行云流水”,既有笔势的连贯,又有笔意的停顿,如苏轼《黄州寒食帖》“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一句,“春”字的撇捺转笔以弧度呼应,“惜”字右部的“昔”部转笔则如藤蔓缠绕,既显书家洒脱性情,又见章法上的顾盼生姿。
草书:圆转贯通,一气呵成
草书的“转”是“笔势”的最高体现,笔画间几乎无断点,通过“绞转”实现线条的连绵不绝,怀素《自叙帖》“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一句,“狂”字的“王”部以连续绞转形成螺旋状线条,“轻”字的“车”旁则如“折钗股”般转折顿挫,笔锋在提按中自然转换,既有速度感,又有节奏变化,草书的“转”需“狂而不乱”,如“惊蛇入草,飞鸟出林”,虽看似无序,实则笔笔有法,字字有源,黄庭坚《诸上座帖》中的“转”更添“屋漏痕”之意,线条曲折中见涩进,体现“沉着痛快”的审美追求。
隶书与篆书:古朴圆转,浑厚天成
篆书以圆笔为主,“转”几乎贯穿所有笔画,如《泰山刻石》“斯”字,线条均匀如“铁线”,转笔处无棱角,体现“婉而通”的秦篆风貌,隶书则在篆书圆转基础上加入“波磔”,如《曹全碑》“安”字,宝盖头的转圆浑厚重,下部“女”部的撇捺转笔则向右上挑出,形成“蚕头燕尾”的典型特征,古朴中见灵动,隶书的“转”需“方圆兼备”,既有篆书的圆融,又有自身的波折之美。
经典“转”法案例分析: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
《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转”法堪称典范,以“流”字为例:左侧三点水以“斜向转笔”连贯,首点如坠石,转笔引出第二点,两点间牵丝若隐若现,体现“笔断意连”;右侧“㐬”部,横画起笔逆锋,转笔时略按,形成“蚕头”,随即提锋向右,至竖画处转笔向下,如“锥画沙”般入木三分,末捺的转笔则先驻笔再轻挑,收锋含蓄,整个字的“转”既有笔势的流动,又有笔意的停顿,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自然天成。
再观“崇山峻岭”四字:“崇”字上下部的转笔呼应,宝盖头的转如“覆碗”,下部“示”部的转则向内聚拢,形成“上放下收”之势;“山”字三竖的转笔以“弧度”变化避免呆板,中竖略曲,如“高山坠石”;“峻”字“山”旁的转笔短促有力,“夋”部的转则以牵丝连接,左右顾盼;“岭”字“令”部的转笔如“折钗股”,弯折处圆劲,与“山”旁的厚重形成对比,全篇“转”法丰富多变,却始终统一于“气韵生动”的整体审美中,展现了王羲之“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笔墨境界。
“转”的练习方法:从基础到创作
掌握“转”的笔法,需从基础训练入手,逐步深化。
- 中锋行笔基础:通过“画圆线”练习,以腕为轴,笔锋始终在线条中央,感受“裹锋”的圆融;再以“画8字”训练左右转笔的连贯性,体会“提按”在转笔中的变化。
- 临摹经典字帖:从楷书入手,如颜真卿《多宝塔碑》练习“内擫”之转,柳公权《玄秘塔碑》练习“外拓”之转,再过渡到行书《兰亭序》,重点分析“使转”的牵丝与呼应。
- 创作中的“转”与“折”:避免“转”的单一化,需与“折”结合,如楷书“口”字先转后折,行书“之”字先折后转,形成“方圆兼备”的节奏。
- 意领笔随:练习时需“意在笔前”,心中先有线条形态,再以腕带笔,避免机械描摹,正如苏轼所言:“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不同书体“转”的特点对比
书体 | 笔画形态 | 笔法要领 | 代表书家 | 经典字例 |
---|---|---|---|---|
楷书 | 方中寓圆,含蓄内敛 | 内擫外拓,提按分明 | 颜真卿 | 《颜勤礼碑》“清” |
行书 | 牵丝引带,呼应连贯 | 使转流畅,笔断意连 | 王羲之 | 《兰亭序》“流” |
草书 | 圆转贯通,一气呵成 | 绞锋连绵,狂而不乱 | 怀素 | 《自叙帖》“狂” |
隶书 | 波磔呼应,古朴厚重 | 方圆兼备,蚕头燕尾 | 《曹全碑》 | “安” |
篆书 | 圆匀劲挺,无棱角 | 中锋用笔,婉而通 | 《泰山刻石》 | “斯” |
相关问答FAQs
Q1:书法中的“转”和“折”有什么区别?如何把握二者关系?
A:“转”与“折”是线条转折的两种基本形态,核心区别在于笔锋运动方式与线条形态。“转”以中锋圆弧运动为主,线条圆融流畅,如“屋漏痕”;“折”则以笔锋顿挫、方向突变为主,线条方劲刚健,如“折钗股”,二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楷书中“转”多于“折”则显软,“折”多于“转”则显硬,需方圆兼备;行草书中“转”用于连接笔势,“折”用于调节节奏,如王羲之《兰亭序》“之”字,先以“折”顿笔,再以“转”引出牵丝,形成“抑扬顿挫”的美感,把握二者关系的关键是“中锋用笔”与“节奏控制”,需通过临摹经典体会“转”的圆劲与“折”的力度,避免单一化。
Q2:初学者练习“转”的笔法时容易犯哪些错误?如何纠正?
A:初学者常见错误有三:一是“转笔僵硬”,线条如“死蛇挂树”,缺乏生命力,原因是手腕僵硬、以指运笔,需放松手腕,以腕为轴,辅以“画圆线”训练;二是“转笔偏锋”,线条扁薄浮滑,原因是笔锋未聚拢,需注意“裹锋”,行笔时笔锋始终在线条中央,可辅以“锥画沙”体会中锋发力;三是“转笔过快”,线条油滑无骨,原因是急于求成,未掌握“提按”,需放慢速度,转笔前稍按蓄力,转时匀速发力,确保线条有“涩进”之感,建议从楷书“永字八法”入手,重点练习“横折弯钩”等含“转”的笔画,再逐步过渡到行书,通过“慢临”体会“转”的力道与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