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芃芃作为当代中国书法界的重要代表人物,以其深厚的篆书造诣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其书法创作既扎根于传统经典,又融入时代精神,形成了“古雅而新意”的鲜明面貌,她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中国书协理事兼篆书委员会副主任,长期致力于书法创作、教育与理论研究,是当代“以篆为宗”书风的践行者与推动者。
骆芃芃的书法以篆书为核心,兼擅隶、楷、行、草诸体,尤精于铁线篆、玉箸篆及秦汉碑额,她的篆书取法秦汉,上溯商周金文,下涉清代邓石如、吴让之等流派,在笔法、结构、章法上均展现出极高的把控力,其铁线篆作品线条匀净如弦,起收含蓄,转折圆融,既保留了秦诏版的整饬严谨,又融入了石鼓文的朴拙灵动;玉箸篆则笔画丰腴而不臃肿,结构对称中见错落,字形方圆兼备,既有“玉箸”的温润,又暗含“金错刀”的力度,例如她创作的《道德经》长卷,以小篆写就,通篇气韵贯通,字字独立而血脉相连,线条如春蚕吐丝,细劲而不失弹性,结构在平衡中求变化,将哲学文本的深邃与书法形式的典雅完美结合。
在隶书创作上,骆芃芃以《张迁碑》《曹全碑》为根基,融合汉简的率意与碑刻的雄浑,用笔方圆并施,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构扁方中见险峻,其隶书作品既有汉隶的“蚕头燕尾”,又破以行草的使转笔意,赋予古老书体以当代审美趣味,楷书则取法欧、褚,兼收魏碑笔意,结字端庄而不失奇崛,用笔刚劲中见温润,展现出“楷法无欺”的扎实功底,行草书则受王铎、傅山影响,笔势连绵,墨色浓淡相生,在狂放中见法度,于率意中藏匠心,体现了她对诸书体融会贯通的能力。
骆芃芃的艺术特色可概括为“三性”:一是“古典性”,她始终以传统经典为师,临摹秦汉碑刻不下千遍,对篆书的笔法、结构、章法有深刻理解,作品中可见《泰山刻石》《峄山碑》的影子,亦有《毛公鼎》《散氏盘》的金文气息;二是“时代性”,她不拘泥于古法,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形式,通过线条的节奏、空间的分割、墨色的变化,赋予书法以当代视觉冲击力,如部分作品中以“破边”“留白”等手法增强章法的疏密对比,形成“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视觉效果;三是“人文性”,她的书法多书写经典文献、诗词歌赋,强调“书文相映”,通过文字内容与笔墨形式的结合传递文化精神,如她创作的“二十四节气”系列篆书,将节气文化与书法艺术结合,每幅作品既独立成篇,又整体呼应,展现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
作为书法教育家,骆芃芃提出“技进乎道,道技相生”的教学理念,强调技法训练与文化修养并重,她在教学中注重“师古而化”,要求学生先深入临摹经典,再追求个人风格,反对“以怪为新”“以丑为美”的时弊,她主编的《篆书技法教程》《中国书法·篆书卷》等教材,系统梳理了篆书的发展脉络与技法体系,成为书法教育的重要参考,她通过举办篆书高研班、国际书法交流展等活动,推动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培养了一大批兼具传统功底与创新意识的书法人才。
以下为骆芃芃艺术成就简表:
时期 | 艺术事件/作品 | 风格特点/贡献 |
---|---|---|
1980-1990年代 | 系统研习秦汉篆书,临摹《泰山刻石》《张迁碑》 | 打下坚实传统功底,形成以篆隶为主体的创作方向 |
2000-2010年代 | 出版《骆芃芃篆书作品集》,举办首次个人书法展 | 融合清代流派篆书笔法,形成“古雅新意”的个人风格 |
2010年至今 | 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院长,创作《道德经》《二十四节气》系列 | 推动篆书当代化发展,强调书法与文化的结合,提出“技道相生”教育理念 |
FAQs
问:骆芃芃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答:骆芃芃的书法风格形成经历了一个“师古—融通—创新”的过程,早期她以秦汉篆隶为根基,临摹《泰山刻石》《张迁碑》等经典,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功底;中期受清代邓石如、吴让之等流派影响,融合铁线篆的匀净与玉箸篆的丰腴,逐渐形成个人笔法特点;后期她注重“以古开今”,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形式,通过线条节奏、空间分割的调整,赋予书法时代感,同时强调“书文相映”,使作品兼具形式美与文化内涵,最终形成“古雅而新意”的独特风格。
问:初学篆书可以从骆芃芃的作品中借鉴哪些经验?
答:初学篆书可从骆芃芃的作品中借鉴三点:一是“取法乎上”,建议从《泰山刻石》《峄山碑》等秦篆经典入手,先掌握篆书“对称均衡、圆转流畅”的基本规律;二是“注重线条”,学习她以中锋行笔、线条匀净的用笔方法,通过“画线”训练培养控笔能力,避免线条板滞或油滑;三是“结构先行”,篆书结构讲究“上紧下松、左收右放”,可先临摹她的《千字文》等小篆作品,分析字形比例与空间关系,再逐步过渡到创作,同时结合《说文解字》理解字源,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