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佘集的画室,是扬州文人艺术空间的一个缩影,凝聚着“扬州八怪”之一的艺术追求与生活哲学,佘集字鲁松,号板桥,虽与郑板桥同名号,却以清雅的兰竹画独步当时,其画室不仅是创作的场所,更是他“删繁就简”“直抒胸臆”艺术理念的物化呈现。
画室位于扬州城郊一处幽静之所,据《扬州画舫录》记载,其“庭前种竹数竿,绕舍种梅十余株”,环境清简而不失野趣,步入画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素白的粉墙,墙上悬挂着几幅旧作,多为兰竹,墨色清润,笔力瘦劲,正如他在《题画竹》中所言:“画竹无成法,得法似无法。”室中央设一张梨木书案,案上陈列着笔墨纸砚,砚台是端石老砚,墨锭多为其自制,掺入麝香、冰片,书写时清香四溢,案旁置一斑竹笔架,形态仿照山石,暗合“石如竹节劲,竹似石根坚”的画理。
画室的陈设处处体现着文人的雅致与实用主义的结合,左侧靠墙立着一个多宝格,摆放着青铜觚、玉佩、古籍等藏品,其中一部《芥子园画谱》已被翻得卷边,书页间夹着几片干枯的竹叶,应是写生时随手留存,右侧是一张罗汉床,床上铺着粗麻布垫,床头小几上放着一把紫砂壶和几枚茶饼,友人来访时,佘集常边煮茶边论画,茶烟袅袅中,常有灵感迸发,窗边设一矮几,四季供着不同的时令花卉: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恰如他笔下“四君子”题材的写照,也暗喻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观。
佘集在画室中的创作极具仪式感,他习惯在清晨或雨后作画,此时空气湿润,墨色更显氤氲,画竹时,先以淡墨撇出竹竿,再以浓墨点节,笔笔分明,似有“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寄托;画兰则讲究“以书入画”,用行草笔法写兰叶,飘逸洒脱,兰花多以焦墨点蕊,清雅脱俗,他的画室从不设固定范本,墙上常贴着自题的“画诀”:“冗繁削尽留清瘦”,提醒自己摒弃繁复,追求本质,有时兴至,他还会在画上题写短诗,诗画相映,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既是咏物,亦是自勉。
画室也是文人雅集的重要场所,郑板桥、金农等好友常来此聚会,或品茗论画,或即兴合作,相传有一次,金农在画室见案上有张未完成的墨竹,便提笔添了几枝荆棘,佘集见后在旁题道:“竹有君子气,荆棘亦含刚”,一时传为佳话,这种艺术上的碰撞,让佘集的画室不仅是个人创作天地,更成为扬州文人交流思想、激发创意的平台。
佘集的画室虽简朴,却承载着“扬州八怪”革新传统、抒发性灵的艺术精神,每一件陈设、每一笔创作,都凝聚着他对自然的敬畏、对艺术的执着,以及文人风骨的坚守,成为清代艺术史上一个值得品味的文化符号。
相关问答FAQs
Q1:佘集的画室为何特别强调“竹”的元素?
A1:竹是佘集绘画的核心题材,也是他精神品格的象征,他爱竹的“清劲、坚韧、虚心”,认为竹能“养气”,故在画室中种竹、画竹、咏竹,庭前的竹供其写生,案上的竹笔架、墙上的竹叶标本,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竹的“清瘦”也契合他“删繁就简”的艺术主张,以竹喻人,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Q2:佘集在画室创作时有哪些独特的习惯?
A2:佘集创作习惯极具个人特色:一是偏爱“晨雨后”作画,认为此时空气湿度最佳,墨色能自然晕染,层次更丰富;二是从不打底稿,主张“意在笔先”,以“写”代“描”,强调情感的直接抒发;三是画上必题诗,且诗多即兴而作,内容常与画意互补,形成“诗书画一体”的独特风格;四是喜用自制的墨锭和特定纸张,认为“笔墨纸砚皆通灵”,工具的选择直接影响作品气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