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家多风,是中国传统艺术中一个极具深意的命题,这里的“风”,既指艺术风格的风骨、风韵,也指人格风范、时代风尚,是书画家内在修养与外在表达的统一,是笔墨技巧与精神境界的融合,从古至今,每一位杰出的书画家都以独特的“风”标立艺坛,共同构成了中国书画异彩纷呈的生态。
艺术风格之“风”:笔墨间的个性与气象
书画艺术的核心在于“风格”,而风格的形成,根植于书画家对传统的师承、对生活的体悟以及对自我的突破,所谓“多风”,首先表现为风格的多样性与独特性——有的雄浑苍劲,有的清丽雅致,有的狂放不羁,有的质朴天真,皆以笔墨为语言,书写出不同的艺术生命。
以书法为例,王羲之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风”在“飘逸俊朗,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笔法上“永字八法”运用自如,结字欹正相生,章法如行云流水,既有法度又不失自然,将文人的雅逸情怀融入笔墨,开创了“妍美流便”的书风,而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则以“雄浑刚健,气势磅礴”的“风”震撼人心,此作是悼念侄子季明的血泪之作,笔墨时而沉郁顿挫,时而奔放激昂,枯笔飞白中满是悲愤之情,将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形成了“颜体”特有的“庙堂之气”,与王羲之的“书卷气”形成鲜明对比。
绘画中的“风”则更显丰富,徐渭的大写意花鸟,以“狂放不羁,水墨淋漓”著称,他笔下的葡萄、石榴、墨竹,不求形似,但求“舍形而悦影”,用泼墨、破墨之法,将内心的愤懑与不平倾注于宣纸,画面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开创了明代写意画的先河,而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则从徐渭、八大山人的冷逸中跳脱出来,以“质朴天真,雅俗共赏”的“风”独树一帜,他画的虾,浓淡相宜,透明灵动;画的蛙,寥寥数笔,却栩栩如生,将乡野生活的趣味与文人画的笔墨结合,形成了“红花墨叶派”的独特风貌。
这种风格之“风”,并非刻意追求,而是书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自然流露,正如黄宾虹所言:“画者,画也,宇宙在乎手者,眼前无非生机。”不同的“风”,实则是书画家对“生机”的不同体悟与表达。
人格风骨之“风”: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中国书画历来强调“书如其人,画如其品”,书画家的“风”,更体现在其人格风骨上,所谓“风骨”,是指人的品格、气节、精神境界,这些内在特质会潜移默化地融入笔墨,形成作品的“精气神”。
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其书法“风”的背后,是忠义刚烈的人格,他历经安史之乱,为维护唐朝江山,与叛军殊死搏斗,后以身殉国,这种“忠烈之气”使其书法笔画厚重,气势开张,如《颜勤礼碑》的端庄雄伟,《祭侄文稿》的悲壮激越,皆是其人格的直接写照,苏轼评价其“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这不仅是笔墨技法,更是其“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风骨。
明代画家徐渭,一生坎坷,八次科举不中,又因误杀入狱,饱受精神折磨,这种“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的遭遇,使其画风“狂怪不羁”,他自题诗曰:“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画中的葡萄、墨竹,看似杂乱无章,实则是对现实的控诉,是其“孤傲不屈”的人格写照,清代郑板桥,以“难得糊涂”自喻,其书画“风”在“清刚雅正,关注民生”,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将百姓的疾苦融入画中,笔墨瘦劲挺拔,不落俗套,体现了一位文人画家“心系苍生”的情怀。
这种人格风骨之“风”,使书画作品超越了笔墨技巧的层面,成为“人”的载体,正如刘熙载在《艺概》中所言:“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人品高,则画品自高;风骨正,则笔墨自正。
时代风尚之“风”:社会文化对书画的塑造
书画家的“风”,还深受时代风尚的影响,不同的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审美取向、思想观念的差异,会塑造出不同的“时代之风”,而书画家作为时代的“代言人”,其创作必然打上时代的烙印。
唐代国力强盛,文化开放,书法崇尚“法度”,绘画追求“雄健”,颜真卿的楷书、吴道子的“吴带当风”,都体现了唐代“雄浑博大”的时代风尚,宋代重文轻武,文人阶层崛起,书法尚“意”,绘画尚“趣”,苏轼的“尚意”书法,强调“我书意造本无法”,米芾的“米点山水”,追求“墨戏”之趣,皆体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时代风尚,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绘画开始“雅俗共赏”,徐渭的大写意、陈淳的“白阳派”,都带有“通俗化”的时代特征,清代考据学兴起,金石学盛行,书法从“帖学”转向“碑学”,邓石如的篆书、赵之谦的北碑书法,都体现了清代“朴学”的时代风尚。
这种时代风尚之“风”,并非束缚书画家的枷锁,而是其创作的“土壤”,书画家在顺应时代的同时,也会以个人的创新推动时代风尚的发展,齐白石的“衰年变法”,就是在清末民初“中西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将传统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结合,开创了新的画风,影响了整个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
历代书画家“风”格对照表
朝代 | 代表人物 | 风格特点 | 代表作品 | 简要说明 |
---|---|---|---|---|
东晋 | 王羲之 | 飘逸俊朗,自然流畅 | 《兰亭序》 | “书圣”,开创“妍美流便”的书风,影响后世千年 |
唐 | 颜真卿 | 雄浑刚健,气势磅礴 | 《祭侄文稿》《颜勤礼碑》 | “颜体”创始人,书法与其忠烈人格高度统一 |
明 | 徐渭 | 狂放不羁,水墨淋漓 | 《墨葡萄图》《杂花图卷》 | 明代大写意鼻祖,画风与其坎坷经历密切相关 |
清 | 郑板桥 | 清刚雅正,雅俗共赏 | 《墨竹图》 | “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关注民生,体现文人情怀 |
近现代 | 齐白石 | 质朴天真,雅俗共赏 | 《虾》《蛙声十里出山泉》 | “衰年变法”成功,将传统文人画与民间艺术结合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为什么说“书画如其人”?书画家的“风”与人格修养有何联系?
解答:“书画如其人”是中国传统书画理论的核心观点,强调书画作品是书画家人格修养、精神境界的直接体现,书画家的“风”不仅指艺术风格,更包含人格风骨,颜真卿的忠烈之气使其书法雄浑刚健,徐渭的愤世嫉俗使其画风狂放不羁,郑板桥的关心民间疾苦使其画竹清刚雅正,人格修养的高低,直接影响作品的“精气神”——人品高尚,则笔墨有正气;品格低劣,则作品显俗气,书画家需“先修其心,再精其艺”,才能创作出有“风骨”的作品。
问题2:当代书画家如何传承“多风”的传统?在创新与继承之间如何平衡?
解答:当代书画家传承“多风”的传统,需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深入传统”,学习古人的笔墨技巧、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理解不同时代“风”的内涵,如晋人的“韵”、唐人的“法”、宋人的“意”、明人的“趣”,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二是“立足时代”,关注当代社会生活、文化思想和审美需求,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形成具有个人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新风”,创新与继承并非对立,而是“守正创新”——“守正”是守住传统的核心精神(如“气韵生动”“人品画品”),“创新”是在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进行突破,避免盲目追求形式而失去传统内涵,或固守传统而缺乏时代生命力,才能使中国书画的“多风”传统在当代焕发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