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雪竹书法以“守正创新”为艺术内核,在笔墨间既坚守传统书法的筋骨气韵,又融入当代审美的新意巧思,形成了独具辨识度的个人风貌,其书法涉猎篆、隶、楷、行、草五体,尤以行草和楷书见长,作品常以“文墨相生”的特质呈现,既见笔墨技巧的精熟,又透显文化修养的深厚。
于雪竹的书法根植于传统,早年遍临历代经典碑帖,上溯商周甲骨、秦汉篆隶,下追魏晋碑版、唐宋法帖,在楷书方面,她取法欧阳询的险峻劲挺与颜真卿的浑厚雄健,结字既中正端庄又不失灵动,笔画间藏锋与露锋并用,如“点”如坠石,“横”似勒马,“竖”若悬针,于严谨中见变化,其行草书则深得“二王”笔意,兼取米芾的刷字气势与王铎的连绵跌宕,用笔上提按转折自然流畅,线条圆劲中含韧性,牵丝引带处似断还连,行气贯通如行云流水,尤为难得的是,她在狂草的恣意与章草的朴拙间找到了平衡点,既保留了草书的抒情性,又避免了过于流滑的弊病,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宜”的独特韵律。
在墨法与章法上,于雪竹亦颇有心得,她善用“墨分五色”,根据书写内容与情感需求调整墨色浓淡:书写庄重内容时,以浓墨为主,墨色沉厚如漆,彰显端庄肃穆;创作抒情诗篇时,则常以淡墨、枯墨相间,墨色晕染如烟霞,增强层次感,章法布局上,她讲究“计白当黑”,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疏密错落有致,或密不透风,或疏可走马,形成“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整体视觉效果,其行书作品《赤壁赋》中,正文与落款大小错落,正文行距疏朗,落款则贴近正文,形成主次分明的节奏感;而草书作品《将进酒》则以连绵的线条贯穿全篇,字间紧密,行间开阔,营造出奔放豪迈的意境。
于雪竹不仅注重笔墨技巧的锤炼,更强调“书为心画”,主张书法创作应融入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她的作品内容多为古典诗词、自作诗文,文字内容与笔墨形式相得益彰,书录岳飞《满江红》时,以方峻刚健的笔法、浓烈厚重的墨色,抒发爱国情怀;书写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时,则以温润含蓄的线条、疏淡空灵的布局,传递淡泊宁静的心境,这种“以书载道、以文传情”的创作理念,使她的作品既有艺术观赏性,又有文化感染力。
为更直观展现于雪竹书法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五体书法风格对比表:
书体 | 笔法特点 | 结字特征 | 代表作品风格举例 |
---|---|---|---|
篆书 | 中锋用笔,线条均匀圆转,起收含蓄 | 结构对称,体势修长,上紧下松 | 《毛公鼎临习》:端庄古雅,保留商周青铜器的铭文质感 |
隶书 | 蚕头燕尾,波磔分明,提按清晰 | 扁方取势,左右开张,中宫紧缩 | 《张迁碑意趣》:朴拙雄浑,笔画方中带圆,具汉风气象 |
楷书 | 方圆兼备,藏露结合,笔画遒劲 | 结构严谨,重心平稳,中宫收紧 | 《九成宫临本》:险峻中见稳健,兼具欧体的险劲与颜体的浑厚 |
行书 | 流畅自然,连带呼应,提按丰富 | 大小错落,正欹相生,行气贯通 | 《兰亭序集联》:温润典雅,得“二王”神韵,含行云流水之势 |
草书 | 简省连绵,牵丝引带,一气呵成 | 笔势开张,字形夸张,气韵奔放 | 《怀素自叙节录》:狂放而不失法度,兼具怀素的率性与王铎的奇崛 |
于雪竹的书法艺术不仅在国内屡获认可,更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传播传统书法文化,她认为,书法不是简单的笔墨游戏,而是“文心”的体现,因此在创作之余,长期致力于书法教育,主张“技进乎道”,强调学习者需先夯实基础,再追求个性表达,其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并多次入选国家级书法展览,成为当代中青年书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于雪竹的书法创作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解答:于雪竹主张“植根传统,面向创新”,在传统层面,她坚持临摹经典碑帖,深入理解古法笔意与结字规律,如楷书取法欧、颜,行草追摹“二王”与宋明大家,确保作品有“古意”;创新则体现在对传统技法的提炼与转化,例如将碑学的雄强笔意融入帖学的婉约线条,或在章法上借鉴现代构成意识,通过虚实、疏密的对比增强视觉张力,形成“古雅出新”的面貌,她认为,创新不是对传统的颠覆,而是在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自然延伸。
问题2:初学者学习书法,可以从于雪竹的作品中借鉴哪些学习方法?
解答:初学者可从两方面借鉴:一是“先专后博”,建议先选择于雪竹某一书体的临摹范本(如楷书可临其《九成宫临本》,行书可临其《兰亭序集联》),反复揣摩其笔法、结字,待掌握基本规律后,再涉猎其他书体;二是“读帖与临帖结合”,于雪竹强调“读帖重于临帖”,初学者应先观察其作品的线条质感、章法布局,理解其“为何如此书写”,再动手临摹,避免机械模仿,她建议初学者注重文化修养的提升,通过阅读古典诗文、书法理论著作,增强对书法“文心”的理解,避免陷入“重技轻道”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