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祥书法作为当代书坛的重要代表,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与鲜明的时代个性,在楷书与行书领域独树一帜,其作品既承晋唐法度之严谨,又融现代审美之灵动,被誉为“笔墨间见风骨,点画里显性情”的艺术典范,李万祥的书法创作,根植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同时注入了个人对时代精神的思考,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
在用笔上,李万祥讲究“中锋为主,侧锋辅之”,提按转折处如锥画沙、屋漏痕,线条刚柔相济,既有“力透纸背”的筋骨,又不失“行云流水”的韵律,他尤其注重笔画的“起承转合”,起笔藏锋含蓄,承笔稳健沉着,转笔圆活灵动,收笔顿挫有力,使每一笔都充满生命力,结字方面,他取法欧阳询的险峻与颜真卿的宽博,重心平稳中见奇崛,笔画穿插顾盼生姿,于平正中求险绝,于险绝中归和谐,形成了“端庄而不呆板,灵动而不轻浮”的独特结字风格,章法布局上,他主张“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气脉贯通,疏密得当,营造出“密不透风,疏可走马”的节奏感,整体气息清雅脱俗,耐人寻味。
李万祥的艺术道路,始于对传统的深耕,早年他遍临《九成宫》《麻姑仙坛记》《兰亭序》等经典碑帖,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他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古人”,而是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将碑学的雄强与帖学的婉约相结合,在楷书中融入行书的笔意,使静态的字形蕴含动态的美感;他注重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山水画的意境、音乐的节奏融入书法创作,使作品更具现代审美意趣,他的代表作《滕王阁序行楷长卷》,以行楷书就,结字方正而不呆板,笔画灵动而不轻浮,既有楷书的法度,又有行书的流畅,卷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字形大小错落,线条粗细变化,展现出“落霞”的绚烂与“秋水”的澄澈,堪称“以书入画,以画润书”的佳作,而其楷书作品《朱子家训》,则用笔精到,结字严谨,笔画之间一丝不苟,体现出其对传统经典的深刻理解与敬畏之心。
除了创作,李万祥更致力于书法教育,他长期担任书法培训导师,主张“技道并重”,既传授笔墨技巧,又强调文化修养的培养,他认为,书法不仅是“技”的展现,更是“道”的载体,需通过诗词、文学、美学的浸润,方能写出有灵魂的作品,其学员中多人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为书法艺术的传承培养了新生力量,他还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并出版《李万祥书法作品集》,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艺术的魅力。
艺术阶段 | 风格特征 | 代表作品 |
---|---|---|
早期(80-90年代) | 临摹传统,笔法扎实,以楷书为主 | 《欧阳询楷书临习帖》《颜真卿勤礼碑选临》 |
中期(2000-2010年) | 融合碑帖,尝试行楷结合,章法渐趋灵活 | 《兰亭序集联》《心经行楷册页》 |
晚期(2010年至今) | 形成个人风貌,笔墨老辣,意境深远 | 《滕王阁序行楷长卷》《朱子家楷书轴》 |
FAQs: 问:李万祥书法的临习者应注意哪些要点? 答:临习李万祥书法,首先需打好传统基础,建议从楷书入手,重点练习其用笔的提按转折和结字的平稳中求变化;其次要注重“读帖”,理解其作品的章法布局和气韵流动,而非单纯模仿字形;最后需加强文化修养,将书法技巧与文学、美学相结合,方能写出有“书卷气”的作品。
问:李万祥书法在当代书坛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答:其独特价值在于“守正创新”:他坚守晋唐以来的书法法度,传承了传统书法的“筋骨”与“气韵”;他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形式,打破了楷书过于板正、行书过于流俗的局限,为当代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成功范例,对推动书法艺术的当代化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