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书法家的舒展,是指笔触舒展还是心境舒展?

tjadmin
预计阅读时长 8 分钟
位置: 首页 书法需求 正文

在书法艺术的漫长演进中,“舒展”始终是衡量作品境界的重要标尺——它不仅是笔触的自然延展,更是书法家胸襟、学养与生命力的外化,所谓“舒展书法家”,并非特指某一书体或流派,而是指那些在创作中突破拘谨、追求气韵贯通,以开阔的视野与自由的笔触传递精神境界的书家,他们的作品或如清风拂面,或如流水行云,在法度与意趣的平衡中,让汉字的生命力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

舒展书法家

舒展的书法,首先体现在技法层面的“游刃有余”,书法创作讲究“笔笔有来历,字字有出处”,但真正的舒展并非对古人笔法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基础上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以王羲之为例,其《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通篇笔势“如斜反直,若断还连”,笔画之间的呼应如“牵丝映带”,自然而不刻意,起笔时“逆入平出”的含蓄,行笔中“提按顿挫”的节奏,收笔时“无垂不缩”的回护,共同构成了舒展而不失法度的笔意,这种舒展,源于他对“永字八法”的烂熟于心,更得益于他“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苦功——当技法内化为本能,笔触便能如呼吸般自然,无需刻意雕琢,自有风骨生焉。

结构上的“开张有度”,是舒展书法的另一重表现,汉字结构本有“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辩证法则,舒展的书家深谙此道,既能打破结构的板滞,又能保持整体的平衡,苏轼的书法堪称“结构舒展”的典范,其《黄州寒食帖》中“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等字,左右结构舒展外放,如“石压蛤蟆”般扁宽沉稳,却因笔画的粗细变化与重心的巧妙偏移,避免了呆板,反而生出一种天真烂漫的趣味,这种舒展,并非结构的“松散”,而是“以险稳势,以拙藏巧”——通过笔画的欹侧、部件的挪移,在动态中求得平衡,如同舞蹈中的“身段”,看似随性,实则暗合章法。

章法上的“气脉贯通”,则是舒展书法的灵魂所在,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应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有偃仰有顾盼,有承接有呼应”的有机整体,舒展的书家善于通过行气的流动、墨色的浓淡、字形的错落,营造出“一气呵成”的节奏感,徐渭的狂草堪称“章法舒展”的极致,其《草书诗轴》中,字形大小悬殊,笔势连绵不绝,如“骤雨旋风”,墨色从浓润到枯飞,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舒展,是情感的直接宣泄——当书家内心的激情无法抑制时,笔触便如决堤之水,冲破形式的束缚,在纸面上奔涌流淌,却又始终围绕“气韵生动”的核心,不至散乱。

更深层次的舒展,源于书法家的人格修养与生命境界,古人云:“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舒展的书法背后,往往站着一位“舒展”的人,王羲之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与其“东床袒腹”的旷达密不可分;苏轼的“丰腴跌宕”,与其“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相映成趣;徐渭的“狂怪不羁”,与其“半生落魄”的愤懑交织,他们将生命体验融入笔墨,或平和冲淡,或豪放不羁,或沉郁顿挫,最终形成独特的“舒展”风格,这种舒展,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升华——当书家的心胸与天地相接,笔触便能容纳万物,展现出超越时空的生命力。

舒展书法家

不同时代的舒展书法家,也呈现出各自的时代印记,晋人尚“韵”,舒展中见清雅;唐人尚“法”,舒展中见严谨;宋人尚“意”,舒展中见性情;明人尚“趣”,舒展中见个性,但无论风格如何变化,“舒展”的核心始终未变:即对“自由”与“自然”的追求,在当代书法创作中,这种舒展更显珍贵——当技法、形式、观念不断翻新时,回归书法的本真,以舒展的笔触传递真实的情感与精神,或许正是书家们需要坚守的方向。

以下为部分舒展书法家的技法特点对比:

书法家 代表作品 书体 技法舒展特点 情感内核
王羲之 《兰亭序》 行书 笔势连贯,如“行云流水”;结构欹侧,自然天成 雅集之乐,人生感悟
苏轼 《黄州寒食帖》 行书 笔画丰腴,重心下沉;字形扁宽,稳中求动 贬谪之苦,豁达超然
徐渭 《草书诗轴》 草书 笔势狂放,连绵不绝;墨色浓枯,对比强烈 愤懑不平,才情郁勃
林散之 《中日友谊诗》 草书 线条圆厚,如“屋漏痕”;简化笔画,意到笔不到 淡泊宁静,禅意悠远

舒展的书法,是技法的解放,更是心灵的自由,它告诉我们: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笔笔精妙,而是“心手双畅”——当内心舒展,笔触自然舒展;当生命舒展,书法自然舒展,这正是“舒展书法家”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FAQs
问题1:舒展书法是否意味着可以忽视法度,随意创作?
解答:舒展并非无法度,而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真正的舒展建立在对传统技法的深刻理解之上,书家需先掌握“规矩”,再追求“自由”,如王羲之的舒展,源于他对“永字八法”的精研;苏轼的舒展,离不开对“二王”笔法的继承,脱离法度的“舒展”只会沦为散乱,唯有在法度框架内挥洒性情,才能实现“无法而法”的至高境界。

舒展书法家

问题2:初学者如何培养书法中的“舒展感”?
解答:初学者培养舒展感,需从“临摹”与“观察”入手,选择笔法流畅、结构开张的经典碑帖(如《兰亭序》《祭侄文稿》),反复临摹,感受笔画的“起承转合”与行气的“贯通”;多观察自然万物(如流水、云烟、草木),理解“自然”中的舒展规律,将自然之“势”融入书法;放下对“形似”的执着,注重“神采”的表达,通过书写时的放松心态,让笔触随情感流动,逐步形成个人舒展的书风。

-- 展开阅读全文 --
头像
画家莫鸿勋
« 上一篇 今天
卿与点画家
下一篇 » 今天
取消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作者信息

动态快讯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