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翔款画家,名张赋翔,字墨禅,号江南客,1923年生于浙江绍兴,2010年病逝于杭州,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大家,尤以山水画成就最为卓著,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为晚清秀才,擅诗词书画,自幼耳濡目染,六岁临池学书,十岁习画,打下坚实的传统基础,1940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现中央美术学院),师从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师,系统研习中国画理法与笔墨技法,毕业后辗转江南各地,任教于杭州艺专(现中国美术学院)多年,桃李满天下,被誉为“江南山水画派的当代传灯人”,其画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既承袭文人画“诗书画印”之传统,又吸收西方绘画的造型与色彩理念,形成苍劲浑厚、意境悠远的独特艺术风貌,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浙江博物馆等顶级机构收藏,在中国当代画坛占有重要地位。
赋翔画家的艺术风格,以“笔墨当随时代”为核心理念,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他深谙“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规律,一生坚持写生,足迹遍及江南水乡、黄山云海、三峡奇峰,将自然山川的灵气与个人情感熔铸于笔端,其用笔兼具金石之骨与书法之韵,线条刚劲如“屋漏痕”,柔韧似“折钗股”,无论是勾勒山石的斧劈皴、披麻皴,还是描绘树木的夹叶法、点叶法,均力透纸背,气脉贯通,用墨上,他深得黄宾虹“五墨七墨”之精髓,善以积墨、破墨、泼墨相结合,层层渲染,墨色浑厚华滋,既显“黑、密、厚、重”的质感,又具“润、透、活、鲜”的韵味,尤擅表现江南烟雨朦胧、云雾变幻的意境,构图上,他打破传统“三远法”的程式化限制,将西方焦点透视与中国散点透视巧妙融合,常以“高远取势,平远取景,深远取境”,通过虚实相生、疏密有致的布局,营造出“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使观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在题材选择上,赋翔画家以江南山水为核心,兼擅花鸟、人物、书法,尤爱描绘绍兴水乡的乌篷船、西湖烟柳的断桥残雪、黄山云海的奇松怪石,他的山水画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写景山水”,如《鉴湖秋色》《西湖十景图》等,以真实山川为蓝本,通过细致观察与提炼,再现江南四季景色的秀美与灵动;另一类为“写意山水”,如《烟江叠嶂图》《溪山清远图》等,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将山川草木拟人化,赋予其喜怒哀乐,传递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花鸟画方面,他擅画梅兰竹菊、荷花游鱼,笔墨简练而意趣盎然,如《荷塘清趣》以没骨法画荷叶,浓淡干湿变化丰富,配以寥寥数笔的荷梗与游鱼,尽显“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人物画虽不多见,却形神兼备,如《松下问童子》以铁线描勾勒人物衣纹,背景松针用针叶法点染,人物与景物相映成趣,充满文人雅士的闲适情致,书法上,他兼擅篆、隶、楷、行、草,尤以行书见长,结体宽博,笔势开张,与画作相得益彰,形成“画中有书,书中有画”的艺术境界。
代表作品是解读艺术家创作理念的重要窗口,赋翔画家的代表作《烟江叠嶂图》(1985年),纸本设色,纵136厘米,横68厘米,现藏于中国美术馆,此画以绍兴鉴湖为背景,近景坡石以斧劈皴勾勒,辅以苔点,石色青黑,质感厚重;中景江面留白,形成“计白当黑”之妙,江上渔舟三五,点缀其间,动静相宜;远山以积墨法层层点染,烟云缭绕,若隐若现,尽显“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江南意境,题跋“一蓑烟雨任平生”行书七字,笔势洒脱,与画面山水相呼应,传递出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另一幅《荷塘清趣》(1992年),水墨写意,纵98厘米,横180厘米,现藏于浙江博物馆,画面以没骨法绘荷叶,或浓或淡,或聚或散,墨色层次丰富;荷梗以书法笔法写出,挺拔有力,穿插有致;荷间点缀蜻蜓、游鱼,寥寥数笔,却充满生机,整幅画无背景衬托,却以留白暗示水面,营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意氛围,体现了画家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与热爱。
赋翔画家不仅以画艺名世,更以教育传承为己任,他在浙江美术学院任教期间,主张“先学传统,再师造化,后求创新”,强调“笔墨是基础,修养是根本”,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其中多人成为当代画坛中坚力量,他出版有《赋翔画集》《江南山水技法解析》《中国画笔墨研究》等著作,系统阐述了自己的艺术理念与创作经验,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其艺术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画坛,还多次在国内外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被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家的艺术机构收藏,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被誉为“东方艺术的使者”。
艺术风格特征与技法表现
风格维度 | 具体表现 | 代表作品示例 |
---|---|---|
用笔 | 金石笔法入画,线条苍劲如“屋漏痕”,刚柔并济;书法用笔融入勾勒,力透纸背。 | 《烟江叠嶂图》中坡石斧劈皴 |
用墨 | “积墨破墨”并用,墨色浑厚华滋,层次丰富;“墨分五色”,浓淡干湿变化自然。 | 《荷塘清趣》中荷叶积染 |
构图 | 中西透视结合,虚实相生,疏密有致;“高远、平远、深远”交替运用,意境开阔。 | 《松下问童子》人物空间布局 |
题材与意境 | 以江南山水为核心,兼擅花鸟、人物;意境悠远,充满诗情画意与人文关怀。 | 《鉴湖秋色》水乡景致 |
相关问答FAQs
问:赋翔画家的“江南山水画派”与历代江南山水画家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赋翔所代表的江南山水画派,在继承历代江南山水画家(如董源、巨然、元四家、沈周、石涛等)的基础上,形成了三大独特之处:一是技法上融合金石笔法与西方透视,线条更具“金石味”,空间更具现代感;二是题材上突破“江南小景”的局限,将江南水乡的温润与山水的壮阔相结合,如《三峡烟云图》既有江南的秀美,又有三峡的雄奇;三是意境上强调“人文情怀”,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山水,如《建设新图》以传统笔墨描绘现代建设场景,赋予传统山水画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传统笔墨当代表达”的创新。
问:赋翔画家在创作中如何处理“形”与“神”的关系?
答:赋翔画家认为“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是中国画的核心追求,他在创作中通过“观察—提炼—升华”三步处理形神关系:深入观察自然,通过写生捕捉山川、花鸟、人物的“形”,如画山必先观察其走势、纹理,画花必先观察其形态、色彩;提炼“形”的本质特征,去芜存菁,如将江南山水的“秀”提炼为“骨秀而韵清”,将荷花的“洁”提炼为“出淤泥而不染”;以笔墨“升华”为“神”,通过线条的力度、墨色的韵味、构图的意境传达对象的内在精神,如画山不仅画其形态,更画其“气韵”,画人不仅画其外貌,更画其“神采”,达到“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