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维斌,当代中国画坛中卓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以其深厚的传统功底、鲜明的个人语言和独特的艺术思考,在继承与创新中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的作品既扎根于东方美学的沃土,又饱含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形成了“苍润相济、气韵生动”的艺术风貌,被评论界誉为“有温度的传统”践行者。
生平与艺术历程
于维斌1965年生于山东淄博,自幼浸润于齐鲁文化的厚重底蕴,少年时受乡贤启蒙,临摹《芥子园画谱》,对笔墨线条产生浓厚兴趣;1980年考入山东艺术学院国画系,系统研习传统山水画技法,先后师从于希宁、张志民等名家,打下坚实的“四王”脉络与北宋山水根基,1990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修班,受教于贾又福、李行简等先生,开始思考传统笔墨与当代审美的融合路径。
此后的艺术生涯中,于维斌坚持“师古人、师造化、师心源”的三重修为,他曾五进黄山、三登泰山,遍历江南水乡与西南边陲,在写生中积累素材,更在自然中体悟“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趣,2000年后,他的艺术语言逐渐成熟,从早期的“写实性写生”转向“表现性写意”,将传统皴法与现代构成意识结合,形成“以线立骨、以墨韵气、以色点睛”的独特风格,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等重要展览,并被中国美术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收藏。
艺术风格:传统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于维斌的山水画以“写意精神”为核心,在笔墨、构图、意境三个维度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
笔墨:从“法度”到“心象”的突破
他深谙传统笔墨的“法度”,对披麻皴、斧劈皴、米点皴等技法烂熟于心,却不拘泥于程式,早期作品多注重笔墨的精准与厚重,如《泰山朝晖》中,以浓墨勾勒山石轮廓,干笔皴擦表现岩肌质感,辅以淡墨晕染云雾,既显泰山之雄浑,又不失笔墨的灵动,近年来,他转向“以书入画”的探索,将书法的提按顿挫融入线条,使山石的轮廓线如行草般跌宕起伏,漓江烟岚》中的江岸线条,既有“屋漏痕”的苍劲,又具“折钗股”的弹性,赋予静态山水以动态的生命力。
构图:从“三远法”到“平面构成”的拓展
在构图上,于维斌既继承北宋山水的“高远”“深远”之境,又融入现代平面构成意识,传统山水画多采用散点透视,而他却大胆打破空间界限,将局部特写与整体视角结合,形成“微观与宏观”的视觉张力,如《太行秋韵》中,前景以浓墨刻画太行山石的肌理细节,中景留白表现云雾流动,远景则以淡墨平远铺展,形成“近实远虚、近繁远简”的节奏对比;他借鉴西方抽象艺术的几何分割,将山形轮廓概括为几何块面,在传统“留白”中注入现代构成的秩序感,使画面既有东方的空灵,又有当代的视觉冲击力。
意境:从“自然再现”到“人文情怀”的升华
于维斌的山水画不止于对自然的摹写,更注重“意境”的营造与人文精神的表达,他笔下的山水,既是“可游可居”的理想家园,也是“寄情言志”的精神载体,江南忆》,以淡青设色表现江南水乡的温润,通过渔舟、小桥、屋宇等元素的点缀,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而《家在青山绿水间》则用赭石与花青的冷暖对比,表现北方山村的质朴与生机,传递出对乡土文化的深情眷恋,他的作品始终贯穿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融为一体,使观者在画面中感受到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于维斌的代表作品涵盖写生、创作、主题性创作等多个维度,每一幅都体现了他对艺术的执着探索。
作品名称 | 创作年份 | 艺术特色 | 收藏机构 |
---|---|---|---|
《泰山朝晖》 | 2005年 | 以浓墨勾勒山势,干笔皴擦表现岩肌,辅以朱砂点染朝阳,展现泰山的雄浑与壮美 | 中国美术馆 |
《漓江烟岚》 | 2012年 | 行草线条勾勒江岸,米点皴表现烟雨,淡墨晕染云雾,形成“烟雨漓江”的诗意 | 故宫博物院 |
《太行秋韵》 | 2018年 | 几何块面分割山形,浓淡墨色对比强烈,局部特写与整体视角结合,既有传统笔墨又有现代构成 | 中国国家画院 |
《家在青山绿水间》 | 2020年 | 赭石与花青冷暖对比,表现北方山村的生活气息,融入人文情怀,传递乡土记忆 | 上海美术馆 |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影响力上,更在于对当代山水画发展的推动,他提出“笔墨当随时代,更当随心灵”的创作理念,主张青年画家既要扎根传统,又要勇于突破;他创办“山水画写生工作室”,通过实地写生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了一批青年艺术家,为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活力。
相关问答FAQs
Q1:于维斌的山水画如何体现“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A1:于维斌的融合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笔墨上,他既保留传统披麻皴、斧劈皴的技法,又融入书法的线条节奏,使笔墨更具表现力;二是构图上,他继承北宋“三远法”的空间营造,同时借鉴现代平面构成,打破传统透视的局限,形成“微观与宏观”结合的视觉张力;三是意境上,他既追求传统山水画的“可游可居”,又注入当代人文情怀,使作品既有东方美学底蕴,又反映时代精神,太行秋韵》,传统皴法与现代构成的结合,正是传统与创新融合的典型体现。
Q2:于维斌的艺术创作对当代青年画家有哪些启示?
A2:于维斌的创作对青年画家的启示主要有三点:一是“扎根传统,守正创新”,他认为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根基,只有深入理解传统笔墨的“法度”,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二是“师造化,得心源”,强调写生的重要性,主张在自然中积累素材,在写生中体悟“天人合一”的哲学;三是“笔墨当随心灵”,反对程式化的模仿,鼓励画家将个人情感与时代精神融入创作,形成独特的艺术语言,他曾说:“青年画家要做的,不是重复古人,而是让传统在当代语境中‘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