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书画家张正,生于古都西安,自幼浸润于秦汉唐风的文化沃土,以笔墨为媒介,在传承与创新中开辟出独特的艺术路径,他深耕书画艺术四十余载,书法五体皆能,尤擅行草与魏碑;绘画以山水为宗,兼及花鸟人物,作品既有北方的雄浑厚重,又具江南的灵动秀逸,被誉为“长安画派”新一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艺术启蒙与师承:根植传统,师法自然
张正的艺术启蒙始于家学,祖父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常以毛笔在宣纸上书写诗词、绘制灶画,幼年的他总在一旁凝神观摩,执笔描摹,小学时,他师从西安书画名家李子侯,系统学习楷书与工笔花鸟,临摹《九成宫醴泉铭》《百鸟朝凤图》等经典,打下坚实的笔墨功底,青年时代,他考入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受业于刘文西、陈忠志等大家,不仅精研传统笔墨,更注重“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他常背着画袋深入秦岭、终南山、渭河平原,观察山石肌理、云雾变幻,记录农家生活场景,为创作积累鲜活素材,这种“以自然为师”的理念,让他的作品始终饱含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土地的深情。
艺术风格:碑帖相融,笔墨当随时代
张正的艺术风格,以“传统为根,创新为魂”,在书法与绘画领域均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特质。
书法上,他主张“碑帖兼修,以气驭笔”,其行草取法王羲之《兰亭序》的飘逸与怀素《自叙帖》的狂放,又融入魏碑《张猛龙碑》的方笔与雄强,形成“刚柔并济、节奏分明”的独特书风,笔势连绵而不失法度,墨色浓淡相宜,既有文人书法的雅致,又具金石碑刻的力度,他常说:“书法不是笔墨的游戏,而是心性的流露,写的是字,更是人生的阅历。”其代表作《长安赋》《将进酒》,以丈二匹巨幅创作,气韵贯通,磅礴大气,被多家美术馆收藏。
绘画上,他开创“长安新山水”风格,将传统水墨与关中地貌相结合,他笔下的秦岭,不再是文人画中“逸笔草草”的符号化表达,而是以浓淡干湿的墨色,刻画出山石的嶙峋、云海的浩渺、松柏的苍劲;构图上多采用高远与深远法,近景写实,远景写意,虚实相生,近年创作的《秦岭四季》系列,以春之嫩绿、夏之苍翠、秋之明艳、冬之萧瑟,展现秦岭四时之美,秋山问道》入选“全国美展”,获评“既有传统笔墨的根,又有时代生活的魂”,花鸟画方面,他受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理念影响,笔下牡丹艳而不俗,荷花清雅脱俗,常配以关中方言题跋,如“咱村的牡丹香”“娃们笑哈哈”,充满乡土气息与生活情趣。
代表作品与艺术成就
张正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艺术价值上,更体现在他对地域文化的传承与推动中,以下是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活动概览:
作品类型 | 代表作品 | 创作年代 | 艺术特点 | 重要展览/收藏 |
---|---|---|---|---|
书法 | 《长安赋》 | 2018年 | 丈二匹行草,融合魏碑笔意,书写西安历史典故,气势恢宏 | 中国美术馆收藏、西安博物院“长安记忆”特展 |
山水画 | 《秦岭烟雨》 | 2020年 | 水墨设色,以积墨法表现云雾缭绕,近景松柏挺拔,远景峰峦叠嶂 | 入选“新时代新山水”全国巡展,获优秀奖 |
花鸟画 | 《关中牡丹图》 | 2015年 | 工写结合,牡丹艳丽,配以石桌石凳,背景隐约可见古城墙,展现古都与自然的融合 | 陕西省美术博物馆“长安花鸟”专题展 |
人物画 | 《终南隐士》 | 2022年 | 白描淡彩,刻画老者抚琴于松下,线条流畅,神情淡泊,体现文人隐逸情怀 | “丝路文明”国际艺术展(意大利站)特邀作品 |
除创作外,张正还致力于艺术教育与文化传播,他担任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培养书画人才百余人;创办“长安书画公益讲堂”,深入社区、学校普及书画知识;主编《长安书画报》《秦岭画派研究》等刊物,推动地域艺术理论研究,2019年,他发起“书画进万家”活动,组织书画家为贫困地区群众义卖捐赠,筹集善款数百万元,用于修建乡村文化站。
艺术理念与传承:守正创新,笔墨载道
“艺术不能离开传统,更不能脱离时代。”这是张正常挂在嘴边的话,他认为,传统不是束缚,而是根基,只有深入理解传统的笔墨规律、文化内涵,才能谈创新;而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要反映时代精神,让古老的艺术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他反对“为创新而创新”的猎奇心态,主张“笔墨当随时代,更要心系家国”,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书写唐诗宋词,还是描绘秦岭风光、关中风情,始终贯穿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与对家乡的热爱。
张正常说:“我是西安人,我的血管里流着秦人的血,我的笔墨里就离不开长安的魂。”这种文化自觉,让他的作品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鲜活的时代气息,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地域与全国的艺术桥梁。
相关问答FAQs
Q1:张正的艺术风格中,如何体现“长安画派”的影响?
A1:张正深受“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理念的影响,其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题材上,注重描绘关中地域风貌,如秦岭山水、渭河平原、农家生活等,作品充满乡土气息;二是笔墨上,既吸收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精髓,又融入西北地区雄浑厚重的审美特质,形成“粗犷中见细腻、厚重中显灵动”的独特面貌,例如他的《秦岭四季》系列,以关中山水为母题,用传统水墨技法表现新时代的秦岭精神,正是对“长安画派”理念的创新性传承。
Q2:张正的书法作品“碑帖融合”具体指什么?这种融合有何难点?
A2:“碑帖融合”是张正书法的核心特点,指他将碑学的雄强方笔与帖学的灵动圆笔相结合,碑学以魏碑、汉碑为代表,笔法刚劲、结构方正,体现金石之力;帖学以王羲之、赵孟頫为代表,笔法流畅、结构优美,展现文人之韵,张正在融合时,以帖为体,以碑为用,即在行草的流动笔势中融入魏碑的方折笔意,使作品既有帖的雅致,又有碑的力度,难点在于如何避免碑的“刚硬”与帖的“柔美”冲突,做到“刚柔相济、和谐统一”,他通过数十年的实践,归纳出“以行笔之速度控碑意之力度,以墨色之变化融帖韵之节奏”的方法,最终形成独具个性的碑帖融合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