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画家志林,本名王志林,1965年生于贵阳,成长于黔灵山脚下的老城区,自幼浸润在喀斯特地貌的层峦叠嶂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氛围中,他的艺术之路始于少年时对街头艺人画作的临摹,后入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研习中国画,师从贵州国画大家宋剑雄,系统学习传统笔墨,却从未被传统程式束缚,反而以“黔山为骨,民族为魂”为创作内核,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黔韵新水墨”风格。
志林的画,是贵阳山水与人文的“活态档案”,他笔下的黔中山水,既保留了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古典意境,又融入了对喀斯特地貌的独特解构——山石不以皴法堆叠,而以浓淡相破的墨色模拟石灰岩的肌理,间或以赭石、花青晕染出亚热带植被的丰茂,远观有云雾缭绕之幽,近看则见岩层纹理之真,其人物画更聚焦贵阳周边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苗族的银饰在晨光中闪烁,布依族的蜡染在溪水边晾晒,侗族的大歌从鼓楼间飘出,这些元素被他以写意与工笔结合的手法捕捉,人物造型质朴生动,服饰细节繁而不乱,背景常取贵阳的青石板巷、吊脚楼或梯田,让个体生命与地域环境浑然一体。
作为“扎根派”画家,志林的创作始终与贵阳的城市变迁同频,1990年代末,贵阳开始大规模旧城改造,他背着画箱走遍城中的甲秀楼、文昌阁、二戈寨工业区,用画笔记录下即将消失的老街巷、老厂房,这些作品后来结集成册《老贵阳·旧时光》,成为研究城市记忆的重要视觉文献,2010年后,他转向“新贵阳”主题,用更明快的色彩表现花果园的摩天大楼、林城路的绿树成荫、大数据中心的光影流转,传统水墨的“留白”被玻璃幕墙的“透亮”取代,却依然保留着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展现着这座城市传统与现代交织的独特气质。
志林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对本土艺术的推动,他曾任贵阳画院副院长,牵头组织“黔山画派”青年艺术家沙龙,定期组织学员深入黔东南、黔南写生,培养了一批热爱本土题材的青年画家;他还多次在贵阳、北京、广州举办个人画展,作品《苗岭春早》《甲秀楼雪霁》等被中国美术馆、贵州美术馆收藏,他的艺术实践证明:地域性不是创作的局限,而是创新的源泉——只有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才能画出有生命力的中国画。
志林艺术生涯重要节点
时间 | 事件 | 内容概要 |
---|---|---|
1987年 |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毕业 | 系统学习中国画,毕业创作《黔山烟雨》获省级青年美展一等奖 |
1998年 | 首次个人画展在贵阳云岩区文化馆 | 展出“老贵阳”系列50幅作品,引发市民对城市记忆的广泛关注 |
2005年 | 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 成为贵州中青年画家中的骨干力量 |
2012年 | 出版《志林黔韵水墨集》 | 收录其代表性山水、人物作品,序言中提出“水墨为体,黔风为魂”的创作理念 |
2020年 | 作品《林城新韵》入选全国美展 | 以贵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为主题,实现国家级展览零的突破 |
相关问答FAQs
Q1:志林的绘画中,哪些元素最能体现贵阳的地域特色?
A1:志林的绘画中,最能体现贵阳地域特色的是三重融合:一是自然元素,以喀斯特地貌的“奇山、秀水、溶洞”为山水画主体,如黔灵山的猴群、南明河的蜿蜒、花溪的湿地;二是人文元素,聚焦苗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场景,尤其是银饰、蜡染、鼓楼、芦笙等标志性符号;三是城市记忆,既有甲秀楼、文昌阁等历史地标,也有花果园、观山湖等现代城区,展现贵阳从“山城”到“林城”的变迁,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其作品的“贵阳基因”。
Q2:作为贵阳本土画家,志林如何看待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A2:志林认为,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而是“根与叶”的关系,传统是笔墨技法、美学理念的“根”,如他对宋代山水“三远法”的借鉴、对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追求;创新则是立足当下、扎根地域的“叶”,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将贵阳的气候特征(如多雨、多雾)、生活节奏(如市井烟火与科技感并存)融入构图与色彩,让传统水墨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他曾说:“不学传统,画无根;不接地气,画无魂。”